信已传到李思安手里。
将信看了又看,越看越是难过。此次北伐,从刺探敌情到推动大军北进,李思安觉着都是自己的功劳,今天渡河也是他打得硬仗。正想扩大战果,立下大功,天子却来这么一出,浑身无一处不烦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能也有些酒意上头,李思安咬咬牙道:“王帅。这书发出时,圣人尚不知我军已取得胜势。让杨帅在南边动手,是圣人基于此前局面,意图拉扯辽军,为我北进创造良机。
然洛阳毕竟远在千里之外,战局瞬息万变。
今日一战,贼兵颓势尽显,只需稍稍用力便能收获战果,岂可因此书而止兵不前,贻误战机?”
李思安说着就觉思路打开,举着书信起身道:“昔年清口一战。庞师古拘泥于圣人一份阵图,至丧师身死,亦使平定淮南至今遥遥无期。
葛公审时度势,万余精锐得以保存,事后圣人亦不见怪。
兵法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书中持重之言,是圣人怕我等孟浪。
但我观圣人之意,终是要待有可乘之机破贼。
持重是末,破贼是本。我等切不可曲解圣意,本末倒置。
既胜势已成,我等岂可拘泥,坐视良机消逝?我相信,若圣人在此,晓得今日之胜,亦必会令我等乘胜追击,早定胜局,而不会有此一说。”
李思安引述清口一战,众人都很清楚。
当时朱三哥已经平定郓、兖、徐州,而淮南杨行密还是一塌糊涂,便想着顺手连淮南也做了。为指导前线作战,朱三哥不知哪里的灵光闪现,给前方主将庞师古、葛从周的书中,详细安排了扎营地。
要说你指个行军路线、协同的日期,哪怕大致建议个范围也没错,但是过于具体就不好了。哪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事,那不是用兵如神,是酸丁胡吹。
好死不死,三哥给庞师古选的清口地势低洼,边上就挨着淮河。庞师古是个好同志,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干。结果杨行密丧心病狂,扒开了淮河大堤,学关爷玩了把水攻,将庞师古所部一波带走。
葛从周当时领着三四万偏师打寿州。战前朱三哥对他也有统筹安排,但是杨行密把庞师古的脑袋和印信旗帜给他一展示,一条葛二话不说直接撤军,直接就把三哥的军令擦了屁股。
虽然退军路上遭淮南军围追堵截,损失不小,但事后朱三哥也没有见怪,反而对葛从周信赖有加。
所以,这个例子还是有些说服力的。
而且,在座的梁军诸将,多有追随梁帝多年的老人,深知三哥得寸进尺、得理不饶人的优秀品质。
李思安说,若圣人在此,定会高歌猛进的说法,众人还是非常认可的。
就此收手,韩勍绝不甘心。
北伐第一功啊,谁不眼馋?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晃哥确实知兵,但是他脾气不好呀,抽风一样。韩勍措辞不去接李思安的话头,却道:“将济水之桥拆来,我看可行。”
李思安见韩勍支持自己,信心更足,道:“王帅。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王彦章突然也冒一句:“王帅。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这位老王今天吃了个不大不小的闷亏,哪咽得下这口气?还想着明天找回场子呢。这说不打就不打了?那不是八拜都拜了不让入洞房,真是岂有此理。
罗周翰罗将军年纪轻轻血气方刚,亦附和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其余众将也纷纷表示不能收手。
未必这帮货多么功忠体国,而是都想捏把软柿子,刮一回地皮。
李思安说得没错,圣人不是说了嘛,要等有可乘之机,并不是无所作为。圣人只是不知道前面战机已有,乘胜追击不算违令嘛。
众将如此,王景仁却面色犹疑不定。
天子要稳,将军们要打。
其实他王大帅也想打,也想立功。
到梁朝以来,他王景仁也就在关中、夏州打了两把酱油,像样的功劳是一件也无。天子要捧他,王景仁看得明白,但是功劳不到,自己难受自己知道哇。
想想反正是李思安挑头,有这帮梁将顶在前头……
反复盘算自己都是有好处没风险,同样立功心切的王景仁也决定干了。
当然,即便要干,王景仁仍然谨慎地决定把球传给这些汴将。
自己根子浅,行就干,不行就算。
反正得把他们推在前面挡刀,他老王绝不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