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在先前的战争中,这些豪强势力由于韩林的打击几乎濒临灭绝,但是韩林前脚刚走,他们很快便又死灰复燃。
土地政策的执行缺乏力度,农奴解放政策也未能尽如人意。
这溥芸擅长于官场中的明争暗斗,然而对于治理工作却是一窍不通。
趁着韩林远赴美国的时机,他大力引进满族势力,甚至在私下里重新组建八旗兵。
这一举动引发了在战争中起义投诚的农奴部队的强烈不满,他们质疑溥芸违背了皇帝所定下的政策。
在内部会议上,更是争吵不休,喧闹不止,始终没有一个了结。
这些投诉被呈递到内阁里,薛福成也没有什么良好的解决办法。
藏区形势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交织,若没有强有力且长期的管制措施来改变思想,想要取得成效实在是难上加难。
薛福成只好答应提高每年的财政投入以及武器供应,让溥芸手中有钱有兵,如此才能暂时确保西部的安定。
本来一切都还算安稳,直至后来献王出海,使得溥芸在满族中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藏区的八旗子弟纷纷要求跟随献王出海。
这批人要是真的走了,他这个郡王可就变得毫无价值了,时间一长,必然会被藏族本土势力所消灭。
索性趁着李鸿章的反叛邀请依然有效,他干脆造反!若成功了,就瓜分西部;若不成功,便割据藏区,断绝八旗的退路,裹挟着这些人成为叛乱分子。
关键在此时,他还得到了印度的英国总督的支持,如此一来,退路依然存在。
自从溥芸公然通电反叛大汉之后,印度的英国上层迅速通过了支持溥芸的相关决议。
大力武装起边境线上的藏民,并且打着保卫宗教信仰的旗号,肆意跨越边境线,以此来呼应溥芸的反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