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飞在轻武器和弹道学的丰硕研究成果,对当时中国军事工业的建设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兵工署长俞大维亲自兼任所长的弹道研究所,设置有射击数据测量室、工艺室等部门,并在华夏国金陵八卦洲地区,专门建立了一个炮靶场。
弹道研究所潜心对宋鸿飞设计的枪械,以及欧、美、日、俄等国进口的各式火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进行枪炮内外弹道、射表编制、发射火药的研究测试,并着手规划仿制。
其中一项最为机密的工作,就是对宋鸿飞设计的“中间威力弹药”进行设计和计算。按照宋鸿飞的设想,包括了当时最常用的两种口径,设计了7.92x42mm、7.62x39mm中间威力弹,以及6.8x39mm、6.5x39mm等另几种口径进行对比测试。
武器、弹道的研究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靠人力计算显然行不通的,俞大维充分利用了宋鸿飞在MIT进行计算机研究的成果,成立了一个计算机研制小组。
这么一来,华夏国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上紧密跟踪着国际先进水平。
在那一个时期里,华夏国和欧美各国在科技上、工业、军工业的交流与合作也越加紧密,不断持续得到良好的发展。
华夏国民政府从各行业、工厂、研究单位中选派资送了大批的技术人员和青年学生,到欧美的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俞大维不遗余力,革新技术,罗致专才,大力改善了科学与工程人员的条件和待遇。短短几年下来,兵工署很快成为华夏国民政府所属各单位中知识水平最高,专业技术力量最强的一个精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由于当时的继电器不仅价格高,体积还不小,在宋鸿飞的建议下,兵工署研制的计算机按照“小步快跑”的思路,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再求慢慢改进和更新换代。
兵工署的计算机保留了机械存储部分,把运算和控制部分用继电器实现,是一台半机械、半继电器的机电式专用计算机,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仅仅设计用于数值计算和求解线性方程组,不可编程,也非图灵完备性。
“国家穷啊,每一分钱都得用到刀刃上。”俞大维和宋鸿飞无可奈何的叹道。
俞大维业也面对着很大的压力,研制计算机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受到华夏国民政府一些高层的质疑:一台计算的机器能干什么?花了这么多钱,什么可见的成果都看不到,还不如多买点大炮!
根据宋鸿飞在MIT的研究成果,这台计算机在设计时也预留了极大的改进空间,可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经过改进,可采用外部插入的方式进行“编程”。
编程方法有点像老式电话交换机的操作,把几百根电线插入插板,执行所需的不同运算。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虽然“可编程”,但配置很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这台计算机最高能达到每秒2-3次加法运算的速度,是手工计算的数百倍,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亮点在于计算精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