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号称无间地狱,对众生哪怕是圣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象征的无色界,对王遥来说也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地方。
因为就算永远待在无色界也比归虚沉睡要有趣得多。
王遥是【生】的象征,他追求的便是【存在】本身,最微小的存在、甚至不存在的存在都是他所追求的事物。
因此王遥不存在所谓的价值观,任何事物对他来说都很有价值,都能满足他的欲望。
周易道他们也当然知晓这一点。
从每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种种微不可查的事物莫名感动到流泪——到可以始终保持平静——再到区分人的亲疏远近、事的轻重缓急。
这看似毫无逻辑的“递进关系”却是独属于王遥的蜕变。
这是王遥越来越像人的转变。
王遥早就已经可以完美地模仿出人类的行为逻辑,表现成一个在他人眼中有血有肉的人。
但他的本质,仍是那个会因为感知到呼吸、水流、灰尘的存在而感动到落泪的先天圣人。
所以享乐主义者永远无法成为王遥。
他们只能接近、极为有限地接近那个遥不可及的【生】之歌颂者。
可悲的是,只有圣人才有资格远观、接近王遥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仙人连理解这个境界的能力都没有。
不过也确实从心三境开始就可以接触圣人的思想了。
但是这里的圣人,指的是狭义上的“人类”,并不包括王遥这种与人类本质完全不同的先天圣人。
就像凡人和仙人无法理解先天神灵,只能领悟其中抽象的概念一样。他们也无法理解王遥的思想和心境,只能以王遥这个它山之石作为感悟世界的另类参考样本。
言归正传,四千多年前的仙人们,他们大概都是一批刚刚成为仙人的迷茫无知者。
在当时面临的各种难题的困扰之中,最终应该是由激进派和享乐派主导了政权,形成了以自我认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堕落仙人群体。
这个因果想要理清也很简单。
根据已知的信息,堕落仙人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不知道原因。
而四千多年前,又是四象世界的文明发展之初,科学与伦理道德都没有演化完全。
科学的缺失,导致仙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才能有足够的认知组成自己的逻辑。
伦理道德的缺失,使得仙人需要经历更漫长的岁月去游历,才会积累出足够的阅历帮助自己判断是非。
所以王遥可以大胆假设,当时的仙人绝大多数都是不成熟的仙人。
第一种一心求道的仙人,他们虽然有情,但是事件只要不牵扯到自己,他们是不会下场的,所以影响力最小。
第二种求稳的仙人,他们虽然因为善良选择维持现状,但是他们行事没有足够的行为逻辑作为支撑,所以可以预见的是,他们阻止起来并不坚定。
因为如果他们有足够的信息、确定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他们也就不会选择保守、等待事件发展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