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夷陵的烽火余烬:历史的回望

历史的执笔者 雅谨 652 字 15天前

我在这偏远山区的学校已支教四年,窗外是连绵的青山,教室里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每当夜幕降临,伴着虫鸣风声,我总会翻开那本泛黄的史册,指尖轻抚过那些记载着千年风云的文字,而夷陵之战的那段历史,仿若一幅壮烈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那是章武元年,我仿佛刚至蜀地,本期望能在这太平盛世谋得一方讲经授学之所。可街头巷尾皆传,主公刘备为云长报仇,已整顿三军,剑指东吴。百姓们议论纷纷,有忧心家国者,亦有热血沸腾愿随主公出征者。一日,我仿佛在茶楼偶遇一位老将,他须发斑白,却目光如炬,身披旧甲,正与旁人高谈阔论:“关将军忠义无双,东吴那群鼠辈背信弃义,害了将军性命,主公此番出兵,那是必然,我虽年迈,也愿提刀上马,为兄弟报仇!”众人皆称是,举杯共饮,那酒里,满是豪情与悲愤。

初至夷陵,蜀军士气高昂。我仿佛随着一支运粮队前行,一路见士兵们步伐矫健,军旗烈烈。扎营之时,我仿佛与一位年轻校尉交谈,他面庞青涩,眼中却透着坚毅:“先生,咱这一战,必能踏平东吴,为关二爷雪恨,待凯旋,我还要回乡娶邻家姑娘呢。”我仿佛望着他,微笑点头,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这一路,太过顺遂,东吴似在示弱。

而在东吴军中,陆逊正对着沙盘沉思。诸将在旁,皆是一脸不服:“陆将军,那刘备老儿都打到家门口了,咱为何不速战速决,这般龟缩,岂不叫人耻笑?”陆逊剑眉一挑,目光冷峻:“诸位莫急,刘备此番来势汹汹,且锐气正盛,我军当以逸待劳,待其破绽显露,一击即破。”

相持数月,转眼已入盛夏。蜀军因连营百里,又逢天干物燥,酷热难耐。士兵们多有中暑昏厥者,营帐内怨声渐起。我仿佛穿梭其间,帮忙照料伤兵,听着他们的哀叹:“这鬼天气,何时是个头,东吴咋还不出来迎战。”而此时,陆逊却已暗中布局,命士兵们备好茅草、油脂,等待时机。

一日深夜,狂风骤起,呼啸着卷过山林。东吴营帐内,陆逊猛地起身,拔剑高呼:“时机已到,全军出击!”刹那间,东吴士兵如鬼魅般冲向蜀营,点燃茅草,火势借风势,瞬间燎原。蜀军顿时大乱,喊杀声、惨叫声响彻夜空。我在混乱中奔逃,只见那年轻校尉满脸黑灰,持刀四处寻找敌军,却被流矢射中,倒地之时,还望着蜀营方向,口中喃喃:“姑娘……”

刘备在中军大帐,听闻前军溃败,怒目圆睁,欲亲率大军挽回颓势,却被众将死死劝住:“主公,大势已去,留得青山在啊!”望着那漫天火光,刘备老泪纵横,这一战,他输得惨烈,不仅折损无数将士,更让蜀汉多年积攒的家底几近耗尽。

后来,我仿佛回到蜀地,街头再无出征时的热闹喧嚣,多是寡妇的悲啼、老幼的哀叹。我在学堂讲学,提及此战,孩子们眼中满是疑惑与痛惜。我不禁长叹,挥笔写下:

夷陵烽火照天红,蜀主兴兵意气雄。

怎奈连营埋祸根,空余白帝叹秋风。

这场战争,改写了三国走向。蜀汉元气大伤,东吴虽胜却也损耗不轻。多年前,我就在这支教之地,将这段历史讲给孩子们听,愿他们知晓,在那历史的长河中,一着不慎,便是山河变色,唯以智慧、仁义处世,方可寻得长久安宁。 当我合上册子,望向窗外,似又看到那夷陵的硝烟,缓缓融入这山间夜色,唯愿后世太平,不再有这般惨烈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