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救援时间窗口正在关闭,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并救出那些易救人员,以防二次灾害带来更大的危害。”
提到 ** 余震的问题,政委神情变得严肃,“你说还会有余震?这是有可能吗?”
“有较大可能。
根据其他灾难的经验,主震后常伴随多次不同程度的余震。
在这种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次生灾害。”
李晓明继续说道,表明可以利用广播宣传关于自救与避震的知识给众人,从而指导更高效且保护自身的救援行动。
这一提议得到了政委的认可和支持。
小主,
当天晚上,救援力量持续增加。
但现场却出现了新的困难:缺乏适合救援工作的工具,人们不得不以手工方式进行清理工作。
而此时每分每秒都显得极其宝贵。
为了提升效率,李晓明开车找到了当地的钢材厂和木器工厂,运用自己特殊的能力生产铁铲和其他手动器具,并解决了木材短缺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足够资源为整个营救团队提供所需的器材。
在将初步制备好的部分物品带回后,他向指挥部通告了还有大量物资可供支援。
随后由运输部队携带更多机械设备来到此地。
一切安置完毕后,李晓明则专注于改进及扩展生产线,以保障后续救援需求。
他不仅保证了铁锹头的供给,同时安排寻找适宜材料来制作手柄部分,并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自我保障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 他不断协调各部门间的协作,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及了解基本安全指引. 这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也为后续的搜救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矿井坍塌事件发生后,救援队伍已经组织了多个木工技术人员,他们利用废弃的木材加工工具,赶制出了许多可替代工具。
侯大林也在紧张的忙碌中,终于找到时间稍微吃了一些东西。
观察着现场的情况,侯大林深知,当前的简单手动救援方式难以迅速解救那些被困在深井中的矿工。
他意识到,要真正拯救更多生命,必须有更强大的机械支援。
于是,在吃完简餐后,侯大林驱车赶到救援指挥部,这里是唯一有电台能与外界通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