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至于,不论是太后大娘娘,还是官家,都是处事明理之人,不能因为联姻不成,反生嫌隙。”
“我最怕是的两个孩子互有情意,结果因为家族利益和自身前程,最后落得个一辈子遗憾。”
余嫣然归根结底,还是看重韩端阳的感情问题。
毕竟若说官途前程,有着韩明坐镇中枢,韩端阳只要不是太差劲,未来捞个宰执末尾也是很轻松的。
但她就怕韩端阳为了前程,而压抑自身感情,最后落得个满心遗憾。
要知道当初自己和官人,可是就差一点就分道扬镳。
若不是韩明一力维持,怕是以她的性子,就是随祖父祖母离开汴京城,找个人家嫁了,如何有现在一般的荣光加身。
许是察觉到余嫣然的心情,韩玉和盛如兰对视一眼,也是微微一叹。
比起旁的人家子女,他们这一代人还算是幸运,不论是盛家姐妹,还是韩玉,他们都算是寻觅到一个互相喜欢的良人。
盛如兰不必多说,如今的吕好卿可是大理寺卿外加刑部侍郎,重臣之一。
韩玉本身没想过要嫁人,只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碰到了王介甫之子王雱,这个自幼聪敏的年轻人。
二人一个跳脱,一个沉稳,本没有过多交集,却因为王雱的一句:“女子又何妨?当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所吸引。
王雱(1044—1076年),字元泽,抚州临川县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北宋大臣、思想家,宰相王安石之子,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
年少聪敏,擅长作书论事。
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县尉。
宋神宗时,凭借父亲王安石的地位,出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擢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