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纷乱的欧洲

英国不愿意看到这种事的发生,故而对此次华夏的行动目的有着最为丰富的猜测,而事实上,他们是想多了。

华夏本来并没有与荷兰开战的打算,派兵前来就是简单的为了实现此前的外交诉求,保侨民,扬国威。

当然,倘若荷兰人冥顽不灵,华夏顺手以武力接管荷属东印度,也是未尝不可的。

所以当英国等列强提出“劝和”的建议时,得到的便是华夏上述内容的回复。

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对于华夏给出的说法将信将疑,凭着他们这些只知道弱肉强食的殖民者的思维,认为这些无非是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是为战争找寻的借口。

可不管怎样,既然华夏开出了条件,而且看上去很合理,那就有了平息事态的切入点,让他们看到了迅速解决的希望。

因为此时在欧洲的东南部,一场基于奥斯曼帝国旧有领地内的纷争,已经积累了数月,随时都有恶化成为战事的可能。

以欧洲的现状,哪怕是有些许的火星出现,都很可能引发出难以控制的熊熊战火。

于是,急于抽回精力的列强们,立刻调转了方向,要求荷兰接受华夏提出的条件,避免留给对方开战的口实,务必尽快了结东方的事端。

为了给荷兰人施压,各国除了进行外交“劝导”外,还在媒体报刊上广泛报导了发生在东印度群岛的恶性排华事件,从而引发了世界上一片哗然和对荷兰的谴责。

加之华夏军队已然轻松占领了纳土纳,荷军对此毫无抵抗之力,若对方打算继续攻略别处,估计结果都将会如此。

荷兰海军也在不断向国内抱怨,称实力强大的华夏舰队在爪哇海及周边四处活动,让荷兰战舰疲于应付。

面对现实和内外压力,荷兰政府已是焦头烂额,在自身实力不济,外交环境又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只得表态全盘接受华夏的要求,并愿意在列国的调停下展开事件的善后谈判。

1912年9月底,华荷双方经过协商,在新加坡达成了对此次事件的最终处置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