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华夏这边,并不是放弃了收复蒙古地区的打算,而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暂时把这个方向放在了后面,还将这一地区分别纳入到了,东西两线的总体作战计划之中。
所以,在开战以后,国防军在与蒙古地区衔接的地带,仅投入了并不算多的军力,且多是小股部队。
在这些部队当中,最大的编制便属驻于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长城以外的,辖有第三、第九、第二十四和第四十三师的第三军。
赋予该部的任务,是负责保护华北的北方正面,并不时进行小规模出击扫荡当面的地方势力,实际上起到的只是镇守一方的作用。
而国防军真正大举攻略蒙古地区,则正是从此次第四集团军的北进行动开始的。
华夏此前收集到的情报显示,沙俄在内外蒙古各部并没有直接投入多少力量,只是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据点,派有少量的军队,其他地区最多是驻有一些利益代表而已。
因此周仪松判断,在此番北上的途中,前面的大半段路程将不会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快速前进以及封锁住消息则成为这个阶段行动的关键。
等到了征程的后段,特别是渡过喀尔喀河之后的最后200公里,由于已逐渐接近沙俄修筑的铁路沿线,预计会遭遇到成规模的沙俄驻军。
到那时,估计国防军的行踪将会彻底暴露,届时第四集团军采取的策略,则将是以雷霆之势迅速突击,一举攻占目标地域,给敌人的要害处狠狠的插上一刀。
纵观此番整个行动过程,快速、隐蔽、保障后勤、突击和掌控目标,都是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基于上述,周仪松计划在行军中,把第四集团军分成三个集群。
其中的前卫集群,由第十三军、骑兵第六师和集团军直属工兵营组成。
该集群,主要负责大军的前方开路,扫除一切阻碍,保障行军通道的安全,以及侦察等,交由第十三军军长陆军中将李立声统一指挥。
在其后跟进的是主力集群,包括集团军其他直属部队、第十二军、第十四军和骑兵第五师等部,由周仪松亲自坐镇。
最后一个集群为后卫集群,其构成部队为第五十五师和骑兵第八师等,在其所担负的各任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确保集团军后勤线路的安全。
第四集团军的三个集群,完全依照既定的计划相继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