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日本在去年败于商团之手后,痛定思痛,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检讨。
在反思中,其国内精英普遍认为,日本的这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军不济。
日本作为岛国,进出皆由海上。
而弱小的海军无法担负起攻防重责,导致其在事件中处处受制。被大清两支非经制的舰队,肆意磋磨,难以回旋,终至惨败。
日本人还反省,若当时陈济怀一意孤行,率领舰队侵犯日本本土,后果如何,不堪设想。
这也正是在与陈济方的谈判时,大久保利通只得选择低头服软,根源所在。
由此可见,海军的建设,对于一个岛国来说,关乎生死命运。
因为有了这些认识,再加上台事之后,日本国内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牌。以胜海舟为代表的,主张大力发展海军的一派,话语权大增。
日本政府也下决心增强海上实力,提高海军地位。
为此,在财政拮据,并还背负着赔款的情况下,日本仍然掀起了一波购造战舰,扩充海军的热潮。
日本海军痛心于本国原有舰只的老旧,就在这一年,一口气向英国订造了三艘新舰。
分别是排水量3,700吨的,中央炮廓式铁甲舰“扶桑”号。两艘排水量2,200吨的姊妹舰,铁壳装甲巡洋舰“金刚”号和“比叡”号。
同时,日本人还对国内的造船厂进行了全面整顿,又开工自行建造了一批新舰。
消息传入大清,立即引起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响。
借着塞防海防大讨论的余温,清廷也很难得高效的作出决定,要北洋南洋并举,创办水师,外购战舰。
后来又在李鸿章的一再争取和运作下,北洋水师被确定为优先发展。
李鸿章对商团水师营在台湾和琉球的表现,以及甲戌兵演时的展示,是很眼热的。
如今借国家之势,终于也能掌握一支海上力量,他内心里自然十分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