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安亲王岳乐率领的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中也进展不顺。叛军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山区中设下埋伏,多次袭击清军。清军在行军过程中屡屡受挫,士气低落。而且,耿精忠叛军与台湾郑经的军队相互配合,形成了对清军的夹击之势。清军既要应对耿精忠叛军的正面进攻,又要防范郑经军队从海上的偷袭,陷入了两难境地。
在浙江,康亲王杰书所率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交战中起初也处于劣势。叛军在攻占温州、台州等地后,继续向北推进,企图占领整个浙江。杰书在到达浙江后,积极调整战略,组织清军进行防御作战。他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防止郑经军队的登陆,并集中兵力与耿精忠叛军在金华、衢州等地展开激战。但由于叛军兵力众多,清军一时难以取得突破。
三、战略转折与反攻准备
随着战争的持续,康熙皇帝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进攻难以迅速平定叛乱,必须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在政治上,康熙皇帝对叛军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大力争取那些被吴三桂胁迫或摇摆不定的地方势力。他宣布对主动投降的叛军将领既往不咎,并给予优厚待遇,以此来削弱吴三桂的阵营。例如,对陕西的王辅臣,康熙皇帝多次派人招抚,在其陷入困境时,仍表示只要归降,可保其荣华富贵。王辅臣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重新归降清朝,这一举措极大地扭转了西北战局,使清军得以从西北抽调兵力,投入到其他战场。
经济上,清朝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财政的管理与调配,以保障平叛战争的物资供应。一方面,大力整顿税收制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集中财力支持战争。同时,积极鼓励地方士绅和商人捐款捐物,为军队提供粮草、武器等物资援助。
在军事战略调整方面,康熙皇帝认识到吴三桂是叛军的核心力量,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对吴三桂进行重点打击。他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领精锐部队在陕西战场对吴三桂叛军展开进攻,逐步收复失地,稳定西北局势。同时,在湖南战场,清军改变战术,采取坚守与骚扰相结合的策略,不断消耗吴三桂叛军的有生力量。在江西、浙江等地,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中逐渐占据上风,通过长期围困和分化瓦解,使耿精忠叛军内部发生分裂,战斗力不断削弱。
在陕西战场,图海率领清军迅速出击。他深知王辅臣的重要性,因此在进军过程中,不断派人向王辅臣传达康熙皇帝的招抚之意。同时,清军在军事上也对王辅臣叛军形成强大压力。图海指挥清军攻克了一些叛军据点,逐渐逼近王辅臣的盘踞之地平凉。王辅臣在清军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招抚下,内心动摇。最终,他决定开城投降。清军顺利收复陕西大部分地区,稳定了西北局势,并且得以抽调部分兵力增援其他战场。
在湖南战场,清军在坚守城池的同时,组织小股部队对吴三桂叛军进行骚扰作战。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开展游击战,袭击叛军的补给线和后方营地。例如,清军将领蔡毓荣率领一支轻骑部队,多次深入叛军控制区域,烧毁叛军的粮草仓库,抢夺叛军的物资。这使得吴三桂叛军在前线的补给出现困难,不得不分出兵力来保护后方。同时,清军还在长江北岸加强防御工事,防止叛军渡江北上。并且,清军不断从各地调集援军,增强在湖南的兵力,为日后的反攻做准备。
小主,
在江西和浙江战场,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中逐渐扭转局势。清军将领岳乐在江西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将耿精忠叛军主力围困在南昌等城市。他切断了叛军的补给线,使叛军陷入困境。同时,清军还对叛军进行分化瓦解,对一些叛军将领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在浙江,康亲王杰书也积极组织清军反攻。他利用清军的兵力优势,对耿精忠叛军进行各个击破。清军先后收复了金华、衢州等失地,并且在温州海域击败了郑经的水师,解除了海上威胁。耿精忠叛军在清军的打击下,内部发生分裂。一些将领开始对耿精忠的叛乱产生怀疑,纷纷投降清军。耿精忠的势力逐渐被削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清军反攻与三藩的覆灭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略调整与准备,清军逐渐扭转了战场上的劣势,开始转入全面反攻。在湖南战场,康熙十七年(1678 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妄图以此鼓舞士气,做最后的挣扎。然而,此时的叛军已陷入困境,内部矛盾重重,士气低落。清军趁机发起大规模进攻,由贝子彰泰、总督蔡毓荣等率领大军从多个方向向吴三桂叛军发起总攻。在战斗中,清军充分发挥其兵力优势和装备优势,经过激烈战斗,终于突破吴三桂叛军的防线,收复湖南大部分地区。吴三桂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忧愤成疾,不久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继续负隅顽抗,但叛军已群龙无首,势力大不如前。
在福建战场,康亲王杰书率领清军与耿精忠叛军展开激战,清军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不断对耿精忠进行招抚。耿精忠在走投无路之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 年)重新归降清朝。清军在收复福建后,继续进军广东,尚之信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 年)投降。随着吴三桂的死亡以及耿精忠、尚之信的相继投降,三藩之乱的主要势力已基本被瓦解,只剩下吴世璠在云南等地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