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家就在回龙村,1975年他参军入伍。5年的军旅生活,让他看到了大山之外精彩的世界。1980年,张锁复员又回到村里,当他看到乡亲们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对富裕生活的渴望达到了极点。为了致富,他到煤矿当采煤工,为了多挣几毛钱,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1983年,张锁利用在部队学过的开车技术,跑起了运输,随后又办起了石材加工厂。
张锁的生意正当红火之时,乡党委和村里的干部群众要张锁出任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锁想了两天,他认为,是党员就要带领乡亲们都富起来!于是张锁就当上了回龙村党支部书记。
1993年10月,张锁一上任,便翻山越岭对回龙村2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进行实地考察。
“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丁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
张锁发现,这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民谣,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回龙村的真实写照--一个“穷”字仍在困扰着村里人。
小主,
在海拔1200米的石板河自然村、张沟自然村、老君庵自然村、后背和对臼站自然村,400口山上的村民仍点着煤油灯,攀着绝壁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困生活。
张锁带领全体党员到与回龙村同处一条山沟的晋省陵川县锡崖沟村参观学习。锡崖沟党支部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山修路、发展生产的精神,使大家深受鼓舞。
随后,张锁召开了支部会,提出了一个口号:与天斗,与地斗,不搞窝里斗,只要苦干真干,就没有扳不倒的穷山、就没有挖不掉的穷根!
根据山区实际,张锁带领大家绿化荒山,发展林果业。1993年冬,张锁带领乡亲们会战大栗园山坡,掀起小流域治理高潮。经过一冬的会战,共完成小流域治理梯田130多公顷,全村山上山下新栽果树20多万株。仅果树一项,回龙村的人均收入净增长150元。
没有电是瞎子,没有路是瘸子。张锁下决心要了却崖上村民用电的心愿。
于是,他带着3名党员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勘察线路。他们饿了啃凉馍,渴了喝山泉。
随后,便是往山上运线杆了。张锁带着党员同村民们一起,硬是把每根重达500公斤的高压水泥线杆用绳子绑着一尺尺地拽上了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
前后历经两个半月的时间,78根高压线杆耸立在6座山峰、24道山岭和5挂绝壁上。
1994年2月5日,张锁亲手推上了电闸,沉寂千年的山颠顿时沉浸在一片欢乐和光明之中,激动的村民守着电灯一夜不眠。
可是面对欣喜若狂的380名乡亲,张锁心里还是沉甸甸的。虽说“出路在山,致富在人”,但对居住在山顶上的5个自然村的回龙人来说,要靠先辈们修在绝壁上的“老爷天梯”和“沿猴梯”这两条“摔死狐、跌死猴”的“交通要道”去发展只能是天方夜谭。
张锁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开出一条能走出大山的通道。1993年,张锁自筹资金30多万元,相继开通了回龙到暖窑、张沟到山西陵川县锡崖沟的高山路。
但遗憾的是暖窑到青峰关、老爷顶的咽喉要道未能打通。
“市里、县里、乡里没有给你们支持吗?政策上,资金上?”青干处长郭景明听得感动不已,这个村支书为群众干事,花的是自己的钱,群众们出工出力不要钱,完全是自力更生,县、乡政府看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