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都是半汉半胡,大多像粟末族这类半归附状态的少数民族。
有的是一个部族聚居,有的是混合聚居。
但有不少的人,散居在柳城周围的山水林草之间。
至于府兵,以前是家属随营居住,没田没房,生活困苦。
现在,大隋的皇帝们改革兵制之后,军户编入民户,改属州县管理,还分了地。
家属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和一般民户一样从事生产,日子也好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均田制带来的好处。
大隋兵民合一的制度,也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结合在一起产生的。
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产纳。
朝廷规定,一个成年人可以分到田一百亩。
二十亩为永业田,归受田者所有。
八十亩为露田也就是临时的田,受田人死后要交给国家。
妇女和奴婢的地位比较低,他们每人只能分到露田,还只有四十亩。
如果家里有头耕牛,一头可以分田60亩。
至于赋税,则按照床收。
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年需要上交租粟三石,绢三丈。
大隋规定,二十一岁及以上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
服役,从成丁开始,至老始免。
兵役,一个男丁,需要每年服兵役一个月。
服兵役期间,衣服、干粮、装备,全由个人负责。
有点好处是,丁男在服兵役期间,租调全免。
另外,像什么徭役、色役等,如果实在没办法参与,那就用纳绢代役的方法支应。
田租,十月征收,十一月开始运送。
庸调,八月收取,九月开始运送。
他们运送的目的地,就是大隋各地的大粮仓。
只是,行政中的这些工作,在边陲多民族地区,几乎轻微的可怜。
大屋作太守,现在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就是带领属官,做好各民族团结、和睦,维护趋势稳定和贸易顺畅。
为了让自己老爹上班上得更舒服些,阿布契郎给他配备了一支豪华的幕僚团队。
他是从重影中,选调了一批当初落难的世家子弟。
这其中有些人,当初跟随隋文帝远征高句丽,就是想来镀镀金的。
他们,等得胜回去便可承继祖荫、光耀门楣了。
只是,天不随人愿,结果落难入林,差点成为野人,要不是搜影所救,很可能一辈子就撂在老林子里了。
说实话,到这大东北苦寒荒芜之地当个大头兵,也的确难为了他们。
现在,一听自己被选调进入大屋作的太守幕僚团队,自然是喜不自胜。
好歹,也算半个吃皇粮的差事。
这些家伙觉得,虽然现在无法得到正式编制,但熬一熬,肯定还是有机会的。
等以后设法联系上家里,少不了上下打点。
等瞅个皇帝大赦天下的机会,就有机会解除了自己身上脱逃败亡的罪名。
那时候,就可以以边郡报国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回到大隋。
那时候,高官得坐,骏马可骑,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阿布看来,与其让这些身在重营心在隋的公子哥们,在重影部队里空耗钱财、扰乱军心,还不如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重回大隋。
至少,这样一来,还能和这些家伙背后的各种家族势力结个善缘。
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乎,通过排队、报名、挤破头、递条子、托关系,飞快地将幕僚团队建立了起来。
而总人数,好不容易才压缩在三十号人的规模。
幕僚团,家世都很不错。
他们都受过良好的士族教育,搞官场那一套,实在是大材小用。
他们的薪酬,就不能再走重影的军饷路线,全都得是阿布自己家的私库出。
只是,这点小钱,根本算不了什么。
想想,单是大屋作这个正二品的银青光禄大夫的俸禄,都够一大帮子人花好久了。
按照新的俸禄标准,大屋作至少得到两千四百斛以上。
可是他品级虽高,但既不是在京,也不是大州。
于是,不知谁权衡了一下,大屋作每年的俸禄,被定为一千四百四十斛。
一千四百四十斛,七百二十石,相当于阿布前世八十年代的六十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