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的寒意还未褪尽,一则消息却如春雷般在荆州大地炸响——诸葛,那位在宛城之战中力挽狂澜的奇才,竟要在襄阳开设学堂,广纳贤士!
消息如同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荆州各郡,凡是胸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才俊,无不为之振奋。
宛城一战,诸葛志之名,已如日中天。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智谋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他竟要开办学堂,传授毕生所学,这对于渴望知识与力量的年轻士子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襄阳的征程。
从江陵出发的王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风尘仆仆。
他策马扬鞭,马蹄声在清晨的薄雾中格外清脆,他眼神中满是渴望,想象着能在学堂中与诸葛先生切磋学问的情景,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自南郡而来的李明,则选择了乘船。
江面上波光粼粼,船桨划过水面,发出轻微的哗哗声。
他倚靠在船舷边,手中紧紧握着一卷古籍,心中默诵着先贤的教诲,他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憧憬。
自襄阳城外的邓林,年轻的张华亦步履匆匆。
他脚步轻快,呼吸间带着一丝兴奋,他从小就听闻诸葛先生的事迹,对先生的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恨不得立刻就投入学堂,与先生畅谈天下大势。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却因同一个目标而汇聚于襄阳。
一路上,他们交流着各自的见闻和志向,彼此鼓舞,共同期待着在学堂中能够获得成长。
当他们终于抵达襄阳城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到震撼。
城墙高耸,气势恢宏,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按照打听来的地址,他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终于在一片僻静之地,找到了学堂所在。
那是一座古朴的院落,青砖黛瓦,静谧而庄严。
门前悬挂着一块木匾,上书“襄阳学堂”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才俊们站在学堂门口,抬头仰望,心中既兴奋又好奇。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迈开了脚步,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门后,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看来,都到齐了……”
诸葛志立于讲台之上,神情专注地翻阅着手中的竹简,修长的手指不时轻叩简牍,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身着素雅的长衫,纶巾束发,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却又隐隐带着一丝威严。
案几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几缕檀香袅袅升起,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厅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照亮了摆放整齐的桌椅。
才俊们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目光中充满了新鲜和激动。
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字画,笔墨酣畅,意境深远;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散发出阵阵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