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厂开工后的日子里,翠谷村愈发忙碌起来。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完全照亮村子,王大山就已经出现在编织厂。
工人们陆陆续续赶来,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和王大山打着招呼。
“王支书,来得这么早啊!”
老张一边走进编织厂,一边说道。
王大山笑着回应:“老张,你也不晚啊!新的一天,可得加把劲。”
编织厂里,工人们熟练地拿起竹子,开始制作各种竹篮、竹筐。
王大山在车间里四处走动,仔细查看每一个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他发现有个年轻工人编的竹篮纹路不太整齐,便走上前去。
“小李,你看,这里的纹路要是再紧密一些,竹篮会更结实、更好看。”
王大山拿起一个半成品,耐心地指导着。
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王支书,我这刚开始学,还不太熟练,多亏您提醒。”
王大山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别着急,慢慢来,多练习就好了。咱们这编织厂才刚起步,质量可不能马虎,只有做出好东西,才能打开销路。”
就在这时,村里的会计急匆匆地跑了进来:“王支书,不好了,银行那边说贷款审批可能有点问题。”
王大山的眉头微微皱起:“怎么回事?不是都按要求提交资料了吗?”
会计喘着粗气说:“他们说咱们村的还款能力评估还需要补充一些材料,而且现在贷款额度有点紧张。”
王大山沉思片刻,说:“你先别着急,我现在就去银行,和他们好好沟通一下。”
王大山赶到银行,找到了负责贷款审批的工作人员。
“同志,您好,我是翠谷村的王支书王大山。我们村申请的贷款,您看能不能再帮忙想想办法?”
王大山诚恳地说道。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王支书,不是我们故意为难,您提交的资料里,关于编织厂未来收益的预测还不够详细,而且现在贷款额度确实有限,得优先保障还款能力强的项目。”
王大山急忙解释:“同志,我们村的编织厂虽然刚起步,但是发展前景很好。我们村的竹子资源丰富,村民们的手艺也不错,产品质量肯定有保障。而且我们已经和几家周边的供销社谈过合作意向了,销路不成问题。”
工作人员听了王大山的话,思索了一会儿:“这样吧,王支书,您回去把编织厂的详细规划和收益预测再补充完善一下,尽快提交给我们,我们再向上级申请看看。”
王大山连忙道谢:“太感谢您了,同志,我们一定尽快准备好资料。”
从银行出来,王大山马不停蹄地赶回村子。
他召集村干部和编织厂的骨干人员,一起商讨如何完善资料。
“大家都想想办法,怎么把咱们编织厂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写得更清楚,让银行相信我们的还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