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宝贵的学习机会

尽管有经验老到的队长唐亦臻带队,其余三位飞行员依然感到紧张。

他们从琼省直飞至此,燃油有限,导航必须精准无误。

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没有空中加油计划,飞机仍配备了受油管,这虽然增加了阻力,但设计简单可靠。

幸运的是,一切顺利。大约15分钟后,电台传来基地模糊却连贯的指示,命令他们调整航向至145度,并开始下降高度。

塔台指挥官解释说,由于机场仅有一条跑道,所以他们需分两批降落。

根据历史记录,一条跑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起降多架战斗机,但这对于当时的华夏航空兵来说几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此,王致和他的僚机必须在机场上方盘旋等待。

就在这一圈中,王致注意到远处停机区有两架巨大的运输机被缓缓移入机库。

凭借对各种军用装备的了解,他迅速辨认出了它们的型号。

“这里居然有两架伊尔76?”王致惊讶地说道。

这个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的小机场,平时连一架飞机都没有,只有少量的驻守人员。所以,眼前这两架大型运输机显然不是这里的常客。

赵毅,13号机的飞行员,顺着王致的目光看去,发现不仅有这两架显眼的伊尔76,旁边还有电源车和气源车待命。

“看来不止这两架。”

他补充道:“肯定还有其他飞机在附近,这次行动不简单。”

在90年代末,不同类型的飞机联合演练可不是小事,通常需要军区级别的批准。

而且,这些伊尔76明显不属于海军航空兵——它们属于空军19师,而整个国家也仅有14架这样的飞机。

“这可能是跨军种的演习。”

王致心里想着,感到一阵兴奋。

对于一个渴望提升技能的飞行员来说,能与空军同僚交流经验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正当两人猜测时,电台里传来了准备降落的指令。

他们迅速回到驾驶舱,专注于着陆程序。随着飞机平稳降落在跑道上,减速伞被收走,他们缓缓驶向指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