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吊舱的成功让大家松了一口气,证明团队的方向是正确的。
现在,二号吊舱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技术细节上的挑战,可能是研发、制造或装配方面的小问题。
要找出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测试数据和雷达反馈。
对于许宁而言,这仅仅是开始。他早在14所时就深入研究了缴获的敌方吊舱,确保基础工作扎实无误。
真正的考验在于他自己研发的缩小版二号吊舱上,他渴望尽快找到并解决问题。
大约20分钟后,完成任务的713号飞机平稳降落在阎良机场。
地勤人员迅速拆卸了一大一小两个吊舱,并将它们转移到专门的试验车间。
郭林科和他的团队立即开始检查吊舱内部的元器件,而许宁和徐舒则忙着从飞机上取回测试设备,这些设备记录了飞行中所有机载系统的运行状况。
前两次测试一号吊舱时一切顺利,但当二号吊舱启动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在吊舱尚未接收到雷达信号时,系统表现正常;
然而,一旦进入炮瞄雷达的覆盖范围,干扰功能启动,接收端的数据就开始出现异常。
随着距离缩短和发射功率增大,这种混乱现象愈发明显。
“许博。”
徐舒的声音打断了许宁的思考:“我们放大一下最后一分钟的接收信号看看。”
尽管许宁在这方面的知识是重生后自学的,且有系统的帮助,但在面对如此复杂的信号图谱时,他的反应可能不如专业出身的徐舒那么迅速。
此时,他们需要仔细分析这些数据,以确定问题的根源所在。
他有个好习惯,就是愿意倾听并采纳别人的建议。
这次,他迅速响应徐舒的要求,放大并仔细处理了最后两轮测试的最后一分钟数据。
“看这里。”
徐舒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细节说道:“这条曲线起初几乎看不见,但每次循环它都逐渐增强,到最后强度几乎与雷达接收到的信号一样。”
许宁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所以这是吊舱输入信号受到了干扰,导致输出异常,影响了对雷达的干扰效果……”
“等等,这不会是自激振荡吧?”他突然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