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一旦发生颤振,后果极其严重,轻则造成机体永久损坏,重则导致灾难性事故。
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在线性分析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以确保飞行安全。
当然,如果时间和资金充足,可以通过大量试飞收集数据来完善研发。
不过,即便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也难以承担这样的成本。
因此,机翼研发往往趋向于保守。而现在,许宁却提出了挑战非线性颤振分析的想法。
尽管之前的线性分析方案是他提出的,但那更多是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整理。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非线性分析往往需要工程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方争心里清楚,许宁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真正突破,但他不想打击这位同事的积极性。
“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他说,“你可以尝试各种调整方法,等线性分析结果出来,我们再与实验数据对比,从而精确修正因子。”
许宁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拿起笔开始工作。
身为重生者的他深知,仅凭调整参数是无法达到精准效果的。
当前的技术手段通常将机翼视为固定结构来计算颤振特性,忽略了如襟翼、副翼等可动部件的影响。
实际上,这些控制面会对机翼的气动弹性产生作用,并且后来的研究表明,通过对这些控制面的操作可以改变气动力分布,打破原有的不稳定振动循环,让系统恢复稳定状态。
这种方法被称为颤振主动抑制技术,它的好处在于不需要改变机翼的研发,只需升级飞行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即可显着提升飞机的安全性能。
随着这一理念逐渐清晰,许宁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他知道,如果能够成功再现记忆中的这项技术,那么将大大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时间悄悄流逝,早餐时间过后,几位同事走进了办公室。
方争向他们做了简短介绍,但此刻许宁的心思早已沉浸于桌上的图纸之中。
他意识到,现有研发所蕴含的可能性超乎了他的预期。
“真是个绝妙的想法。”他心中暗自赞叹道,继续埋头于手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