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集《学徒工》

解放初期,15岁的王大林念了几天书,就学不下去了。他父亲王老蔫把他送到村里的一个木工组干活去了。

王老蔫心里也无奈,家里穷,孩子又不是读书那块料,倒不如早早学个手艺,将来也能混口饭吃。王大林却满心欢喜,在他看来,木工组里那些刨子、锯子就像神秘的玩具,充满了吸引力。

木工组的师傅是李木匠,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李木匠看了看瘦小的王大林,皱了皱眉头,对王老蔫说:“这孩子太小了,能吃得了苦吗?”王老蔫忙不迭地回答:“师傅,您放心,这孩子皮实着呢,您就狠狠管教。”

王大林第一天进木工组,就被分配去做最基础的活儿 - 给那些要打造的家具木材打水。他拿着一个破旧的水桶,一趟趟地从村里的水井边打水,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那些干燥的木材上。木工组里其他的学徒都比他大,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不时地偷笑。

其中有个叫赵强的学徒,已经在木工组学了两年了,自觉是个小前辈。他总是找王大林的茬儿,“大林啊,你这水都洒到地上了,多浪费啊,这木材又不是要泡澡。”王大林脸涨得通红,却也不敢顶嘴,只能默默地把洒在地上的水擦干。

但是王大林有股子倔强劲儿,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木工手艺,让这些瞧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晚上回到家,他的手因为打水的绳子勒得生疼,母亲看着心疼,想让他别去了。但王大林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娘,我能行。”

过了些日子,李木匠开始教王大林认识各种工具。他把那些锯子、刨子、凿子一一摆在王大林面前,说道:“大林啊,这做木工,工具就是咱们的命根子,你得好好熟悉它们。”王大林眼睛亮晶晶的,仔细地听着师傅的讲解。

锯子分为横锯和纵锯,横锯用来锯断木材的横向纹理,纵锯则用于顺着木材纹理锯。刨子也有长刨、中刨和短刨之分,不同的刨子作用不同。李木匠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王大林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

可赵强又看不惯了,趁着师傅不在的时候,故意把王大林刚认识的工具弄乱,还说:“就你这样的笨脑袋,还想学木工,这些工具你都记不住。”王大林气不过,就和赵强理论起来。结果赵强仗着自己力气大,推了王大林一把,王大林摔倒在地上,手上擦破了皮。

李木匠回来看到这一幕,狠狠地批评了赵强,“你在这木工组也算是个老学徒了,怎么能欺负新来的呢?咱们木工,讲究的是团结互助,要是都像你这样,还怎么做出好东西来。”赵强低着头,不敢吭声。

王大林得到了师傅的支持,学习更加刻苦了。他开始尝试着使用锯子,先从一些小的木块开始锯。可是锯子在他手里就像不听话的小兽,歪歪扭扭地走,锯出来的木材断面参差不齐。李木匠在旁边耐心地指导:“大林,锯的时候手臂要稳,眼睛看着线条,别慌。”王大林按照师傅的话,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渐渐地,他锯出的木材断面开始变得平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大林在木工组里慢慢站稳了脚跟。他学会了使用刨子,把那些粗糙的木材表面刨得光滑如镜。他的努力和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大爷要做一个新的八仙桌,工期比较紧。李木匠想了想,决定让王大林也参与进来。王大林既紧张又兴奋,这可是他第一次参与真正的家具制作。

在制作八仙桌的过程中,王大林负责桌腿的部分。他精心地挑选木材,按照师傅教的方法,先锯出大致的形状,然后用刨子细细地打磨。他在桌腿上雕刻了一些简单的花纹,虽然没有老师傅那么精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八仙桌做好后,大爷非常满意,直夸王大林这孩子有出息。这让王大林信心倍增。而赵强看到王大林的进步,心里也有了危机感,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欺负王大林,反而开始偷偷地学习王大林认真刻苦的态度。

转眼间,王大林在木工组已经待了一年多了。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木工活的小工匠。他的手艺在村里也渐渐有了名气。

这一年,村里要建一座新的祠堂,这可是个大工程。李木匠带着木工组的全体成员都参与了进去。王大林负责制作祠堂的门窗部分。

他知道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手艺的好机会,更是对自己的一个巨大挑战。他精心地测量、设计,每一个榫卯结构都反复推敲。他在门窗上雕刻了精美的图案,有寓意吉祥的龙凤,有象征长寿的松柏。

在制作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次,一个窗扇的榫头怎么也对不上卯眼,他心急如焚。他一遍又一遍地检查自己的制作过程,发现原来是自己在榫头的尺寸上出现了一点小误差。他连忙修正,最终成功地把窗扇组装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祠堂建成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大家都对木工组的手艺赞不绝口。王大林站在祠堂前,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的学徒生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成长和尊重。

他看着那些精美的门窗,就像看着自己成长的足迹。他明白,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未来一定可以成为像师傅李木匠那样的能工巧匠,为村里的人们打造出更多精美的家具,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大林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他开始带自己的小徒弟,就像当年李木匠带他一样。他总是耐心地教导小徒弟们,告诉他们做木工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

他常常回忆起自己刚进木工组时的情景,那个瘦小、被人欺负却充满斗志的自己。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村里木工行业的顶梁柱。他希望自己的小徒弟们也能在木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这门手艺永远地传承下去。

王大林的一生都与木工紧密相连,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美好,见证了新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而这一切都始于他那作为学徒工的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