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东汉王朝的兴衰

就在阎显兄妹焦头烂额之际,宦官们再次发动政变,诛杀阎显一党,拥立废太子刘保为帝,史称汉顺帝。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东汉的国力已是大不如前,此时的汉顺帝仅有11岁,阎太后又被赶到离宫,朝政大权由宦官和乳母宋娥把控。

汉顺帝引入了外戚梁氏,来制衡宦官,摒弃了乳母宋娥,然而汉顺帝死后,梁氏又继续专权。东汉走进了死胡同里,讽刺的是当外戚和宦官都相继退场之时,东汉的统治也将会走到尽头。

汉冲帝年仅3岁就夭折,梁太后又立宗室刘志为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不满梁氏专权被毒死,梁太后继续逼宗室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出师表》中所写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就是指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此时的东汉吏治腐败,弊病四起,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一些清流的士大夫、太学生聚集在一起,针砭时弊,抨击政治,反对宦官专政,声势愈发浩大,宦官集团也不甘示弱,仗着皇帝当靠山,对政敌大肆报复,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是在汉灵帝时期,汉灵帝也是宗室出身,由外戚窦武拥立,窦武站在清流这一边掌权以后启用这些受罚的士人,计划铲除宦官集团,

没想到事情败露,宦官曹节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诛灭窦武一族,将窦太后迁到南宫,又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造成大量士人逃亡,影响极为恶劣。

作为皇帝的汉灵帝刘宏也毫无治国才能,卖官鬻爵,纵容宦官十常侍胡作非为。汉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常侍的党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小主,

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困苦,同时一则不祥的谶语开始在东汉流行。当时东汉流行谶纬之学,一部名叫《春秋命历序》的纬书预言汉朝在400年时将会有大难。

此时的汉朝已是天灾不断,灭亡的丧钟即将敲响。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角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聚众造反,对本已腐朽的东汉再次施以沉重的打击。

虽然黄巾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但它所留下的影响却极为深远。首先是一大批新生代将领在讨伐黄巾之乱时立有战功,崭露头角。

其次,朝廷疲于应付黄巾军,允许地方州郡募兵,这直接导致了日后的割据势力出现。

汉灵帝死后,何皇后立自己的儿子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其兄何进与十常侍争权,听从袁绍之言,召董卓进京。

然而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十常侍所杀。袁绍、曹操带兵杀入宫中,将宫中宦官血洗一空。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出逃,见追兵已至,投水自杀。

至此,困扰了东汉百年的外戚宦官专权问题通过物理手段根除,然而东汉也从此名存实亡了。

董卓进京之后,东汉的中央政权彻底沦为军阀的傀儡。董卓为何皇后所生的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引得各路诸侯讨伐,揭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北方各镇混战不休,一大批士人南渡避难,为刀耕火种的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为日后的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埋下伏笔。

公元196年,曹操迎立刘协监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三国鼎立之势已然形成。

战后围绕着荆州如何划分,孙权与刘备争执了数年。公元214年,刘备得益州与孙权进行湘水划界,然而孙权依然不满。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败曹操,留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樊城。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东吴所杀。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逼迫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大魏,至此东汉王朝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