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诸葛连弩

三国幼麟传 山药泥饭 1179 字 3个月前

蜀锦好则好矣,但诸葛亮也深知织造此物太过于耗费人力。

以黄月英之巧手聪慧,仍需耗费十五日方能织成一匹,而民间织工耗费一月两月才能织成一匹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若是织机工艺有所改良推广,使得织锦效率能以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速度提升,那即意味着官营蜀锦产量能从十万匹提升至二三十万匹,甚至四十万匹也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朝廷而言,这亦意味着军资问题的迎刃而解。

念及此处,诸葛亮缓缓收回神思,感叹道:“德衡献此织机,利在当代,不亚于开疆阔土之功也!”

马钧闻言,顿觉受宠若惊,忙不迭道:“钧…钧一愚之得,当…当不起先生如…如此谬赞。”

黄月英轻笑道:“我家夫君向来不会随意夸赞他人,绝非‘谬赞’。”

她刚刚说罢,诸葛亮便哈哈大笑起来。

黄月英陪着笑了一会儿,忽又问道:“方才见先生一直在看案上连弩图纸,莫非先生对武器一道,也有涉猎么?”

原来她进门时,刚好撞见马钧正盯着木工台上的图纸细细观看,故而有此一问。

马钧喃喃道:“原…原来此物唤作连弩……难怪从未见过。”

他见诸葛亮夫妇皆投来询问的目光,便回道:“钧…钧此前多在魏军营中奔走,做些营造工事,修补军器的活计,故而对…对常见的武器构造亦略有见闻。”

黄月英笑笑不语,径直走到一个角落,取出一把尚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弩箭模型,重又转回,将之递于马钧。

马钧接过,凝神细细打量。

但见在模型的弩身上设有一口约莫一尺见长的匣子,匣子尾端设有一个翘起的扳机,瞧着样式,与军中惯用的弩箭倒是迥然不同。

而姜维自黄月英取出这把造型怪异的弩箭之初,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此物,心中早已掀起惊天骇浪,暗忖道:

“莫非这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诸葛连弩之原形吗?”

马钧置于手中,左右观察了一会儿,面上渐渐现出迷醉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