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卿,朕宣布大宋从此进入蒸汽时代,以后除了有蒸汽织造机,还会有蒸汽车、蒸汽船。”
“官家,这个蒸汽车是要在这种专门的路上行驶吗?” 工部尚书梁焘从刚才起就一直在研究小火车下面的轨道。
小主,
“嗯,蒸汽车朕命名为‘火车’,需要行驶在这种轨道路上面,一个时辰大概能跑一百多里吧,而且运货量极大。武器院那边已经在铺设轨道路了,过些日子你们就能看到真正的火车。”
“官家,这火车一个时辰能跑一百多里?” 富弻对此表示怀疑。
“富相,朕说的还是比较保守的,如果用最大的动力,都不止一百多里,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赵立庆也不想过多解释,毕竟到时候眼见为实。
苏轼奏道:“官家,既然有这样的好东西,不知您有什么打算?”
“朕想在全大宋都修上轨道路,让火车能跑遍大宋的疆域。但这并非易事,先修两条这样的轨道路吧,一条连接海州港,另一条就修到鄂州,都沿着原来的主干道修过去,且距离都不算远,从汴京到海州只有一千里,鄂州也不到一千两百里。梁尚书,你们工部要先派人勘察。”
“是,官家。” 梁焘起身行礼。
赵立庆摆手示意梁焘坐下,接着说道:“修这种轨道路需要铁轨,到时候会用到很多钢铁,诸卿要多筹备一些。”
“官家,近年来又在山西省和山东省开采出几个大型铁矿,应当足够两条轨道路所用。” 苏轼立刻回应,不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
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官家,如果修成这两条路,火车将替代运河,能源源不断地把南方的粮食及其他货物运送至京城,那几十万河工将失去生计,即便给他们分田地,恐怕他们也不会种地。”
“王相,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到达汴京要将近一个月,而火车从鄂州到汴京可以说是朝发夕至,海运到海州港的粮食货物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势所趋。那些河工也可以安排一部分从事江南运送至鄂州的差事,再安排一部分改走海路就行。” 那天从武器院回来后,赵立庆就把这些事情仔细想了一遍。
兵部尚书林希奏道:“官家,这蒸汽机要用在船上,那正在建造的那些船是否要先停工?”
“不用停工,目前已经开始建造的船继续造完。过些日子先在海州建造一艘由蒸汽机推动的战船,海上不比陆地,还要做很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