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率性堂的同学

宰执大宋 会元 2004 字 3个月前

最后徐峰又道:“家父虽然推崇古文,但如今朝廷取士,‘诗必西昆,文必太学’的意向还是很明确的,至少在一段时间用‘西昆体’和‘太学体’应试,还是颇有优势的!文轩有空闲时,也要研究一下这‘西昆体’和‘太学体’。”徐峰参加过今科的省试,虽然未能得中,但对这方面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当下钟浩唯唯答应。不过钟浩倒没想过去参加科举,他只是想能把这课业蒙混过去,能留在松林书院便好。

钟浩有课业要做,徐峰和崔烨也不好久待,和钟浩又闲聊几句,便告辞离去,相约改日再聚!

《论语》的十条帖经和《春秋》、《礼记》的十条墨义,钟浩自然是翻找经书和注疏直接抄的。至于诗赋论策,费了一下午的脑细胞,钟浩也好歹琢磨出来,虽然写得平平,但钟浩还算满意,格式韵律对了就好,自己这水平不强求太多。

++++++++++++++++++++++++++++++++++++++++++++++++++++++++++++++++++++++

松林书院里,碧水环绕的一方小亭中,峨冠博带、长须飘飘的徐山长正在授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所以所谓的儒学至理,也没恒论,世间万物莫不在变化,以古之定理,用之今时,也未必都行的通,所以众位读书,一定要学会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今时之现状,活学活用.......”

这方小亭叫荷风亭,此时松林书院率性堂的学子都在亭中的蒲团上,围在徐山长身旁听讲,钟浩此时也跪坐在一个蒲团上,听徐山长讲课。

率性堂虽然也有自己的讲堂,但只要天气允许,徐山长更喜欢在这荷风亭中和众弟子围坐在一起授课。这样交流起来,也更加亲切便利。

徐山长讲了一段,便问一个围坐在自己身旁的一个弟子道:“子明,今天为师所授之课,你听了有什么感悟?”这个弟子是刘旭,字子明,是徐山长颇为看重的弟子。

刘旭沉吟片刻道:“今天徐师的教诲发人深省。昔年赵相公曾道,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弟子以前一直不懂其意思,甚至还想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纯属妄谈。那岂不是读过四书五经,便可纵横天下。今日听张师一番教诲,才幡然得悟,赵相公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非妄言。赵相公读通论语,申义引思,得其精髓,活学活用,自是可以治得天下。读书非在读,而在思,在悟,在用。儒家如此,其他各家也是如此。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读而不行,必定是不行的,读书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体味其意。弟子愚钝,只能一时想到这么多,求徐师指点。”

徐山长授课,不是生硬讲解,旨在靠弟子们自己思考领悟。徐山长见刘旭片刻之间,便能领悟这么多,不由的抚须微笑。

徐山长今日所讲的是《道德经》开篇的一部分,他主要是想从道家文化,去阐释儒家的至理。大宋如今儒、道、释三教合一之潮大兴,三教在理论上进行融合,三家都互相向对方靠拢,互相渗透,互相融化。宋初的希夷先生陈抟由儒入道,精通佛理,他的《无极图》和内丹理论,就是三教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此时的儒家也吸收了佛道二家文化,逐步开始形成以儒为主,兼熔释、道文化于一炉的理学体系。而理学开创者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来自道家的传承,用易理和道家的术语来阐述宇宙生成的理论。当然,此时离周敦颐开创理学体系,还要再等几年。但此时儒道释三教交流互通,确实是大势。

徐山长又提问了几个弟子,他们的回答都颇为让徐山长满意。

徐山长提问时,钟浩偷偷的向一个高个书生后面躲了躲。徐山长今日的授课,钟浩听了个一知半解,还真怕被徐山长提问起来,他可实在没什么见解可发表,那可太丢人了。

徐山长其实早就注意到了钟浩。今天袁执事把批好的这一旬的课业拿给徐山长看。徐山长还特意看过钟浩的课业。

钟浩的课业,袁执事给了个中平的评语,实际上在徐山长看来也就是个下等,怕是袁执事顾着钟浩是徐山长特批入率性堂的,才网开一面,给了个中平。

徐山长不禁有些奇怪,按说钟浩的水平应该很高才是啊,难道自己看走了眼?好在自家三郎徐峰的一番话,才让他明白了过来。原来这钟浩从未拜过师承,这诗赋论策也就无人教过,纯属他自己琢磨的。徐山长这才释然。如此观之,钟浩的论和策虽然为了合乎格式,写得有些生涩,但却都言之有物,很有见解。璞玉还需雕琢,显然钟浩欠缺的只是有人点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