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半导体辉煌,从此书写

“好,董事长,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晶圆厂这边有胡老负责,王逸毫不担心。

毕竟他可是梁老的恩师,更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创始人!

可以说22纳米,20纳米,以及更先进的14纳米工艺制程,都是靠胡老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突破的。

否则全球半导体都得卡在22纳米节点,无法突破。

而当下星逸半导体差的,就是时间。

但用不了多久,星逸半导体在胡老的带领下,还是能够追赶台积电、三星。

而王逸要做的,就是多赚钱,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让胡老大展拳脚,高歌猛进!

“胡老,等40纳米试产成功的那一天,我们就能有第二个晶圆厂开建。第二座晶圆厂的产能必定要大幅度提升,尽力达到月产十万片晶圆!”

“月产十万片晶圆?当真?”胡老喜上眉梢。

王逸点点头:“当真!”

王逸已经和秦主任约定好了,星逸半导体一年内成功试产40纳米工艺,帝都会给王逸提供第二个晶圆厂。

第二个晶圆厂的规模比起第一个大得多,原本王逸打算要月产能翻一倍,五万片晶圆,现在看来还是小了。

毕竟前世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厂,都能月产十万片晶圆。

台积电、三星之类的,产能只会更恐怖。

王逸都在想,要不要多刺激一下秦主任和帝都,让他们的第二家晶圆厂,也奔着十万产能来?

至于如何刺激,也好说。

“秦主任,你们帝都也不想刚建成的12英寸晶圆厂,就只有魔都,深市晶圆厂的一半吧?”

“也不想帝都两个晶圆厂加起来,都不如魔都、深市一个大吧?”

面子挂不住啊!

济州都那么要面子,王逸就不信帝都不要面子!

可想而知,第二座晶圆厂的产能,大概率月产十万片晶圆。

届时,第二座晶圆厂的产能,将是目前这座晶圆厂总产能的四倍!

即便是28纳米的手机芯片,都能年产6.72亿枚芯片!

若是如此,那就厉害了。

这么多芯片产能,星逸科技自己用不了也没事,还可以代工。

比如华为海思芯片等等,都可以代工。

何况随着星逸科技的发展,未来芯片的种类和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未来,单是手机芯片都得超过两亿颗。

毕竟光千元机芯片,就是一亿多!

趁着现在帝国还没狗急跳墙,王逸只能提前布局,提前发展。

晶圆厂,提前布局,建造。

光刻机,也得提前买入!

“十万片每月!”胡老彻底兴奋了:“王董,也是12英寸的晶圆厂?”

“对。”

“那真是太好了!”胡老喜出望外:“王董,40纳米试产包我身上,十一月份,不,十月份之前,肯定成功试产!年底前投产!”

“好,如此一来,咱们第二座晶圆厂年底左右,就能动工。后年上半年,全面建成交付。”

“好,太好了!”胡老心情大好:“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开手脚,大规模招人。今年招的,进入第一座晶圆厂。明年招的,准备调入第二座晶圆厂!”

“好!”王逸很是赞同。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晶圆厂也是如此,还没建成,就得提前招人。

若是等到建成了,再招人,等招到人再安装设备,调试,那黄花菜都凉了。

像是当下的晶圆厂,三个厂房全面交付得年底,可王逸去年年底前,就找了胡老,就让胡老开始招人,就开始了40纳米的研发。

到目前为止,已经研发了半年,等到三个月后,研发厂房的设备组装调试完备,就可以直接验证试产。

等二号厂房八月份交付,引入设备调试完毕时差不多十一月,届时一号厂房的40纳米工艺也就差不多成功投产。

到时候直接在2号厂房,复刻一号研发厂房的40纳米工艺,直接调试量产,时间大大缩短!

哪怕年底交付的三号厂房,直接复刻一二号厂房的工艺,也能在明年三月份实现投产。

典型时间管理大师!

若是不然,等到年底三个厂房全面交付,再引入设备调试三个月,就明年三月份了。

等验证试产成功就明年六月份了。

再提升良品率两三个月,投产就要明年九月份了。

那慢了太多!

胡老又想起一个问题:“董事长,后年交付的第二座12英寸晶圆厂,产能是现在的四倍,需要的光刻机等设备,也是四倍,至少80台。你之前让我多下单的30台还不够,咱们得联系阿斯麦,继续加单50台,否则根本来不及。”

王逸点点头:“好,这事还得劳烦胡老,你算一下需要多少钱,报批上来,我签字,财务拨款,找阿斯麦下单!”

“好!”

对于如此爽快的王董,胡老很是欢喜。

没办法,王逸有自己的担忧。

光刻机这玩意不提前下单,一旦帝国狗急跳墙,下黑手,王逸可没地哭去。

还是落袋为安好得多。

因此,年前王逸就让胡老联系阿斯麦,下单了20台光刻机,今年能全部到货,足够第一晶圆厂用的。

前段时间又让胡老追加了三十台,明年到货,但还不够,再加五十台才差不多。

“还有其他设备之类的,胡老,也得伱把关。”

“放心,董事长,交给我了!”

有胡老坐镇,王逸毫不担心。

离开晶圆厂,王逸直奔林舒家,却接到了米哈游蔡总的电话:

“王董,我们的《崩坏》开发完毕,也内测了几天,玩家反馈还不错,你要不要体验一下?”

“都内测了?”王逸很是意外。

他想到蔡总等人效率高,可没想到竟然这么高。

“王董,您之前提的那些建议都太宝贵了,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因此省下了至少一年的时间。真是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