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时期,征集百姓参与战争确实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尤其是在大唐,这种情况更是频繁发生。
"若是真要征召百姓去打仗,那咱们这些当兵的干脆自刎谢罪得了!要让老百姓上前线杀敌,还要我们这些军人干啥?"房俊脑海中仍旧保留着后世的观念,他始终认为军队应该肩负起保护百姓安全的责任。
如果军人无法保障民众的安全,那他们还不如回家种地去呢。
但在大唐这种想法是很新颖的,大唐的军队有点像美帝的军队,只对皇帝负责,百姓的死活很少管。
在他们的脑海深处,只存在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无条件地服从命令!这是他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后世的军队则与之不同,它们源自于普通百姓之间,并最终回归到人民群众当中。这种独特的渊源使得军队与老百姓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亲密无间的联系。
再加上后世所接受的全面教育体系影响下,军队对于老百姓更是怀着一份极其特殊且深厚的情感纽带。
甚至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美国遭遇了地震灾害,其军队可能只会冷眼旁观;然而若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我们的军队必定会冲锋在救灾第一线。”或许有人会争辩称,这是因为美利坚合众国拥有更为专业化的救援队伍所致。
但谁又能否认华夏难道就缺乏这样的专业力量呢?那么为何华夏依然坚持派遣军队前往灾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华夏的军队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子弟兵啊!
当父母遇到困难或者危险时,如果身为子弟兵的他们选择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那还配得上被称作人民子弟兵吗?
程处默和尉迟宝琳听闻此理后,不禁双双愣住,脸上流露出惊愕与震撼交织的神情。这个崭新的理念对于他俩来说无疑是初次听闻,但却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灵魂深处。
“小三不愧是你,果然心怀百姓,之前我阿耶说你忠于的不是皇室而是百姓,我还不相信,现在看来,你的的确确是忠于百姓的。”
尉迟宝琳满脸都是惊愕之色,然后又流露出钦佩之情。实际上,在封建王朝时期,也有许多官员一心为民,他们怀揣着独特的大义。
例如孙思邈,他为何不愿为官?只因他忠诚于百姓,而非皇室。他宁可四处奔波为百姓治病,也不愿成为官员或者皇室的专属太医。
“忠于百姓即为忠于大唐,只要大唐皇室能善待子民,百姓自然会拥戴大唐。倘若连百姓都背离了自己的朝代,那么大唐便不值得我们尽忠。”房俊的观点非常质朴,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百姓紧密相连。
当基层民众开始动摇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朝代正在走向衰落。这种情况极少能够得到挽救,多数时候是整个统治体系出了问题,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体系僵化,利益固化。
就算是时间流逝到了很久以后的时代,有些问题可能还是不能够被恰当且完善地处理好。许许多多人都会把目光投向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士,并慢慢地察觉到,这些被大家称为成功者的人似乎都是同一批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么就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里拥有后台关系支持,要么就在其他一些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他们都是频繁出没于各类场合的角色。
“小三啊,你的理想固然十分高尚远大,但与此同时,也会令众多帝王心中产生忌惮之情。”程处默因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所以自然而然能够洞察出其中潜藏着的问题关键所在。
对普通老百姓保持忠诚和对皇帝竭尽忠心完全不一样,皇帝从根本上来讲无非就是势力最庞大的世家而已,说到底仍旧属于剥削阶级当中的一份子。
“倘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包容理解,那么这样的皇帝即使留下来也只会变成祸害一方的根源。”好在还有像房俊这样一心一意替老百姓考虑打算的人存在,如此一来就可以对皇帝起到某种程度上的限制和约束作用。
倘若连这种约束都无法忍受,这样的皇帝显然毫无存在价值可言。他们早晚会被无尽的贪欲蒙蔽心智,进而开始肆意掠夺普天之下的财富。
尉迟宝琳神情凝重,房俊说话肆无忌惮,甚至对皇权没有什么敬畏,这是非常危险的。
没有哪个皇帝是不希望臣子敬畏皇族的,出现这种人都会被暗暗地打压,房俊对皇族的敬畏似乎非常淡薄。
话里话间都没有什么敬畏,有的就是不服就换的那种心态。
这种心态要是被皇帝知道,谁还能坐得住,还不立刻就对房俊进行灭杀,开玩笑,皇帝你一言而决,那他还是皇帝吗?
换皇帝可不是换衣服,也不是渣男换女友的,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意味着动荡,意味着独揽大权,意味着造反,这种人谁不忌惮,就算是英明神武的李二估计也是忌惮的。
要是不忌惮就不会夺权上位了,不就是李建成也不弱,他不造反没有机会吗?要是有人和他一样,也是不服就干,他还能安稳?
“小三,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契丹和溪族开战,虽然这件事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房俊不愿意让百姓守城,这就麻烦了,仅仅是两丈的天津城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若是能拖延时间,或许天津城就能修葺的更好。
房俊嘴角微微翘起,吐出两个字“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