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困局

流华录 清韵公子 2580 字 1个月前

消息如飞雪覆地,迅速传遍冀州各地。魏郡太守府、北中郎将营、赵国王府,及各郡守的耳目皆急速行动,派遣使者前往互通消息,汇聚信息。而前北中郎将卢植已被调往帝都,继任的董卓尚未抵达,冀州的战局,顿时如失去统领的乱麻,兵力分散,行动迟缓,难以形成合力。

黄巾军的铁骑肆虐,张角、张梁等人领军四处征战,北中郎将营疲于应对,不时后撤,时而与张鼎的虎贲营交替掩护。虽未遭受重创,然士气却早已损失殆尽,几乎风雨飘摇。

冀州的百姓、郡守无不心生恐慌,纷纷致信魏郡太守孙原,恳请召集兵勇,急整军备,图谋抗敌之策。

魏郡自黄巾军开始南下以来,日渐动荡,流民四散,尤以赵国、巨鹿郡为甚。魏郡的百姓生活艰难,孙原虽竭力稳定局势,勉力安置流民,然而日常的粮草和赈济支出,已让魏郡太守府的财政捉襟见肘,债台高筑,仿佛一张网,将他困在其中,难以自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扩军备战的计划,沮授曾几度提议过,然而每次都无疾而终。孙原心知肚明,这背后的关键,正是冀州豪族的影响力。作为冀州士族中的一员,孙原无比清楚,冀州豪族的财富与粮草,早已成为魏郡太守府的依赖。然而,这种依赖,往往让他如履薄冰。若过度向豪族索取支持,不仅会使得他与豪族间的关系愈发紧张,更会引起豪族不满,损害他的政治根基,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纷争和对抗。

因此,孙原心中暗自叹息,即便有扩军的权力,也始终难以动摇那根难以触碰的弦。每一次粮草调拨,他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触动某个豪族的利益。这些豪族掌控着冀州的粮仓和财富,一旦过度掠夺,魏郡便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何况,豪族间的势力错综复杂,孙原一旦失衡,便可能迎来不可挽回的局面。

即使孙原已经有了扩军的名义权力,但实际上,整个魏郡的军力建设却早已逼近了极限。最为勉强能够支撑的,就是虎贲营这支精锐之师。为了稳住魏郡的防线,孙原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倾斜给虎贲营,扩军至六千人,然而这也已是魏郡太守府的极限。超出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也意味着与豪族的关系将更加紧张,恐怕难以维系。

眼下,孙原深知,自己所能做的,已经是极限。他的权力虽在,但身边的种种困境,却让他无力将魏郡的局面带入更好的方向。每每夜深人静,他便不禁感叹,这冀州之地,已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掌控,未来的局势,几乎掌握在他人手中。

魏郡,风雨飘摇,四面楚歌。太守府的议事堂内,气氛如同压抑的雷云,沉重而紧张。空荡的厅堂中,只有一盏孤灯微弱闪烁,映照着一张张凝重的面容。众多谋士与将领环坐其间,各自心头盘算,四方局势错综复杂,前路艰难,竟无人敢轻言应对。每一位坐于其间者,皆为魏郡鼎力支撑的中流砥柱,各自才智横溢,手中握有或计策、或兵权、或民心,任何一个方案,都会引发深远的波澜。

孙原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压迫感:“如今魏郡,内忧外患,局势日益严峻。粮草不足,民生困苦,军中士气低落,豪族与朝廷的矛盾也愈加尖锐,若再无行动,恐难再支撑下去。”

大堂一隅,和洽稳坐其间,神情沉静如水。他是魏郡的文官中最为睿智的之一,深得百姓和士族的拥戴。面对魏郡日益严峻的局势,他的心思似乎早已远远超出眼前的困境,目光透过大堂,似乎在思考那遥不可及的未来:“粮草,已是无解之局。如何筹集,是个无底洞。若要收集更多资源,势必需要压榨百姓,而百姓的反感已是积重难返。要依靠豪族,那只会将我们的命运牢牢捏在他们手中,最后必成傀儡,岂能安稳?”他低声说道,语气平和,愈发沉稳。

郭嘉端坐旁侧,眉头微微蹙起,脸上闪过一丝焦虑,但很快便恢复了冷静,魏郡的危局,绝非单纯依赖人力与物力就能化解。取而代之的,必是通过机巧与谋略,在更为复杂的棋盘上寻找突破。

“此时之计,非单靠粮草为主,更需心机谋略,”郭嘉缓缓开口,“若要安定魏郡,必须瓦解那些盘根错节的豪族势力。”话音刚落,厅中顿时安静得几乎能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声。局面如此扑朔迷离,挑战如同无尽的深渊。

旁边的华歆,眼中泛起一丝睿光,声音清晰而坚定:“正是,郭先生所言极是。豪族勾结,已经成为魏郡的内患,若要削弱他们的力量,必得从朝廷的政策入手,不能急功近利。而这一切,须得有智者引导。”

邴原声音如冷风般回荡:“既然如此,那便只能依靠军力了。魏郡境内,兵源尚可,但如何能在豪族的掌控下调动军队?若依旧依赖这些地方势力,恐怕一旦激起兵变,虎贲营顾此失彼,连防线都无力守住!”

王烈更为直接与务实,道“豪族的根基,若不从根本上打击,他们定会卷土重来。”邴原语气硬朗,“或许,当前魏郡最急需的,便是对这些豪族的直接打压,力挽狂澜。”他言辞尖锐,锋芒毕露,激起了周围一阵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