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一)皇家舰队?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63 字 10天前

而内府十二监、牺牲所、神乐堂、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还有太仆寺的常盈库以及工部的节慎库,则各有自己的仓库,都是这些部门自己的部门经费,原先户部是无权管辖的。

不过高务实就很生猛了,经过他当初的大户部改革,之后除了内府十二监,以上其余的衙门自主财权被全部收归户部了,所以目前还有独立财权的衙门,已经只剩下内府十二监。

内府十二监的财权高务实没动,毕竟宫里的事就连他也不好随便伸手——怎么伸手?皇后娘娘、皇贵妃娘娘做条肚兜也要提前报你高某人批准吗?太不像话了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户部属于国家的外库,也就是通称的国库。

“内帑”则是明朝设置的“内府十库”,这属于是皇帝私人财产,有的人也说是“十二库”,区别就是有没有把“天财库”和“供用库”算作内府仓库的问题。总之如果不纠结,那就可以把这十二个仓库统称为是“内库”。

《明史》记载:“内府凡十库: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而金花银最大,岁进百万两有奇。广积库,贮硫黄、硝石。甲字库,贮布匹、颜料。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戊字库,贮甲仗。赃罚库,贮没官物。广惠库,贮钱钞。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绢。

六库皆属户部,惟乙字库属兵部,戊字、广积、广盈库属工部。又有天财库,亦名司钥库,贮各衙门管钥,亦贮钱钞。供用库,贮粳稻、熟米及上供物。以上通谓之内库。”

其他仓库都可以简单知道名字就行,只有内承运库是需要去详细了解的。内承运库专门负责储藏金银,在内府十二库中地位最高,也就是后人最常说的“内库”或“内帑”,有明一朝但凡官员请“调发内帑”,指的就是这个“内承运库”。

不过这里有句话要注意,《明史》中此处说什么“六库属户部,乙字库属兵部,戍字、广积、广盈库属工部”之类的,可不要以为这些府库就真的归户部、兵部、工部管理了。

内库还是只能由皇帝自己决定用途和管理,户部可以派遣官员巡视和登记内库收支,但是无权管理。

工部只负责查验进入内库的东西,史载“洪武、永乐间,各处府县岁贡彩段,工部验中方送内库。”而此处户部只负责记账。

比如刘最在奏疏里曾提到的:“帑银属内府,虽计臣不得稽赢缩。”也就是说内府收支,哪怕是户部尚书这位“计臣”也不能完全了解实际账目到底多少,实际上的管理人员完全由宦官组成。

史载,内库置“掌印太监一员,近侍、佥书、太监十余员,掌司、写字、监工数十员”,

“掌大内库藏,凡金银及诸宝货总隶之。”

内帑的主要来源则是“金花银”。所谓“金花银”指的是明朝赋税改革后出现的特定名称的白银。

一般的说法认为,这玩意一开始是为了解决从南京迁往北京的文武官员俸禄支米在途中损耗的问题,于是有官员建议在江西、南京、浙江等地折米为绢布、白银等物,送到京城充当俸禄,这便是“金花银”之由来。

当时白银还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所以日常俸禄是支米折俸。后来改折漕粮,便用“金花银”作为俸禄发给在京武臣,其他多余的就全部纳入内承运库,成为了皇帝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凭什么要让“江西、南京、浙江等地折米为绢布、白银等物”?以大明文官的“气概”,你皇帝平白无故拿了一笔农赋作为金花银,那是他们能答应的吗?当然不能啊。

事实上,这笔钱从法理上来说还真就归皇帝个人所有,因为这里所谓的“西、南京、浙江等地折米”并非出自一般的百姓田地,而是皇庄皇田。

现在知道为什么迁都北京之后的大明历代皇帝也在京师周边搞了越来越多的皇庄吧?没错,就是因为皇庄的“折米”可以变成金花银充入内帑,作为皇帝的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