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0章 剑指东瀛(卅七)党争内情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77 字 10天前

世子册封事件后,郑汝立谋反事件中崔永庆惨死狱中之事再次被提及,两件事叠加,最终导致东人党出现分化,形成了主张仅驱逐郑澈、肯定他党存在的南人党,以及主张将西人党全部驱逐、具有排他性的北人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此,朝鲜历来的党争传统使得政治生态不断恶化,朝堂之事事无大小均会成为政党间彼此攻击的舞台。而随着壬辰倭乱爆发,国家外患滋生,可党争在朝堂之上并未停息,只不过此时党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宣祖“播迁”和渡辽“内附”的问题上。

两种关乎王朝命运走向的主张,与此时的党争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这其中的争端过程前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但需要补充一下三党态度之所以不同的根源所在。

当时局面危急,随着播迁地点不断变化和对内附事件的争论,一时间激起了各个党派的斗志。此时对于辽东内附事件争论的落脚点便在播迁地点的选择上,因为播迁地点以及播迁方向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宣祖是否有渡辽内附的可能性。

之前说过,最早提出去辽东内附建议的是李恒福,但当时李恒福属于无党派官员,他是直到光海君当政时期才逐渐成为西人党领袖的。而在临津江防御失败的消息传入朝堂后,渡辽内附问题再次被提及。

彼时廷臣皆言:“欲渡鸭绿,则一渡之后,无复可为。”显然对于内附还是心存抵触者居多,然而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李昖不得不迅速召集廷臣商议。

此时党派攻讦的焦点在播迁地点的选定上。播迁地点的选择与辽东内附关系密切,因为通往明朝辽东地区最近的便是义州地区,播迁义州,便代表廷臣对此举已无争论。李昖和各党重要人士对于播迁地点提出了如下想法:

李昖和李恒福认为,如若渡辽内附计划确定,那最好的播迁地点便是与明朝辽东地区一水之隔的义州地带。

当李昖一行人马出发前往东坡馆之时,曾询问都承旨李恒福,李恒福认为“可且驻驾义州,若势穷力屈,八路俱陷,则便可赴诉天朝”,李昖对于李恒福提出的由义州内附之事表示赞同,甚至在柳成龙等人攻击李恒福时,他亲自出面维护李恒福,公开表示“内附本寓意也”——这是我的意思。

此时南人党分为两种意见,一是以柳成龙为首的党人,他们对于“播迁”以及“内附”之事坚决反对。

柳成龙提出两点反对意见:一方面柳成龙认为“今东北诸道如故,湖南(畿湖南部)忠义之士不日奋起”;另一方面认为“君虽从死于道路,不过为妇寺之忠。此言一出,人心瓦解,谁能收拾?”

他说这话是为何?是因为此时南人党成员金诚已在组织义军活动,同样出身南人党的李舜臣在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因此一旦“内附”,民心、将心涣散,便再无复国可能。

此外,出于私心,柳成龙也想保住南人党的战绩,以便在接下来的党争中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所以,作为南人党成员的柳成龙才会指责李恒福“何为轻发弃国之论乎?”

彼时孤立无援的李恒福显然无法与之抗衡,只得退后不语。

南人党中的第二种意见,便是以李德馨为代表,赞同“播迁”而对“内附”之事持中立态度的党人。

南人党成员李德馨主张向咸兴方向播迁,他认为“今封疆以蹙,只有咸镜一道而已,咸兴府兵多粮广,足以据守”。

但西人党成员尹斗寿反对播迁此地,尹斗寿对此提出三点理由:“自上不欲守此城,则退住之处,只有三件。急往宁边,缮修器械,召集江边士兵以守之,事急则向义州,赴诉天朝,以明仍贼入寇之说,上也;

远向江界,集诸郡之兵,婴城固守,则可至一二月,事急则江界下游即鸭绿江也,乘船以下,乃上国宽甸堡,二也;

咸兴形势,臣所备谙。城大而地,四面无险,欲召士兵,则北路必乘虚入寇,欲向南道,则道路险绝,未易等过,贼踵其后,必成围困,此决不可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