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9章 战后波澜(廿三)盛大郊迎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92 字 10天前

万历二十年,九月,丁巳朔。

此日乃钦天监选定的大吉之日,由钦天监报内阁,内阁转呈皇帝,最终由皇帝圣裁,定为伐元凯旋、天子郊迎之日。

是日,蒙元经略高务实携麾下禁卫军司令戚继光等一众总兵、副总兵、参将等,又有大明金国顺义王把汉那吉、左军都督佥事伊勒都齐等一并来朝。

京师内外在这段时间里全城动员,京兆尹及宛平、大兴两县官吏忙了个脚不点地,将所有目之所及之处该翻新的翻新,该洗刷的洗刷,不仅各街各坊的卫生责任落实到户,甚至连路边的树木都雇人整治了一番,当真是以“崭新的面貌”来示人了。

皇宫也不轻松,操作得比春闱还要隆重,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整理了个遍。说个细节,不少只是略有裂痕的琉璃瓦,这次都被直接换掉,居然用掉了三万多斤新瓦。细节抓到这般程度,满朝文武原本不当回事的这下也不由得或紧张或激动了起来,分明感受到自己将要见证历史了。

最神奇的是,这些举动很多都是来自于司礼监的直接命令,而司礼监的命令……毫无疑问那就是圣意,可见皇上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不是高,是异常的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本来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是接受了陈矩的劝说。

陈矩的原话是:“非如此,何以奖司徒之荣?非如此,何以彰陛下之功?”

朱翊钧大为震动,当下便让陈矩大操大办起来。而且,这一次皇帝出手极其阔绰,甚至还让外廷一句屁话都没说——毕竟司礼监说了,这笔开支由内帑包圆,不假外廷一文。

事实上,陈矩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是在悄悄去找已经隐居“休病”的黄孟宇密会之后,得黄孟宇指点才提出这个建议的。至于黄孟宇背后是否还有高人,那就无人得知了。总之,内帑为了展现皇帝要求的气派,为此花费了七万多两银子。

当然,朱翊钧现在还真不缺区区七万两,别的且不去说,他光是去年在辽南盐场的分红就已经高达二十九万余两,今年那是肯定要破三十万两的。

除了这些做派之外,军事方面也做了不少准备——当然这里是指仪仗方面。首先是在京的锦衣卫通过精挑细选,重新编练了一番包括大汉将军在内的仪仗,又派人检点了他们的衣甲、武器及一些马军的战马、具装。

毫不客气地的说,如果单看卖相,即便现在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禁卫军摆在他们面前,也只能说在大炮拥有量方面稍胜一筹,论光鲜亮丽恐怕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好在锦衣卫鱼龙混杂太久,挑选出这么一批帅哥也不容易,最终只凑出三千人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亲兵”装点场面。要真是再多点人,光是置换他们身上这批行头,怕不是就又得让皇帝陛下再破费一大笔了。

其次就是满朝文武也得了一点好处,全部额外新发了一套官服官帽,武将们更爽,直接新发一套甲胄——这玩意可真不便宜,甚至皇帝都不肯捡账,而是接口官服问题归户部管,赖账给了户部。

好在户部是“自己人”,在高务实离京之后实际上“代户部尚书”的户部左侍郎程文没说半句废话,直接应承了下来。而其余官员这一次倒也很配合,没有一人表示异议——呐,毕竟是给自己发衣服嘛,不要白不要。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制度很有“朱元璋范”,那就是对应的官服品类,朝廷都是只发一套的。你这玩意儿要是穿坏了,那可不好意思,得你自己去做。做也就算了,由于这东西不算常见款式,各种制度又还严格得很,因此缝制价格相当昂贵。

所以你看,海瑞当年的官服缝缝补补穿那么多年,那还真不是逢场作戏,以他老人家的俸禄,要是一个位置上呆久了,这官服恐怕还真换不起。

这些事情之外,还要准备物资,这包括旌旗、酒水、食材、临时军营各类供应(给两部蒙古军的)等,也都要提前置办好。至于赏赐,那更不必说,禁卫军的赏赐或许还能押后一段时间,到时候交给高务实自己去办,反正明联储的小额银票归他负责。

但是,蒙古两部的赏赐可不好和禁卫军一样打白条,毕竟明联储虽然准备在归化设点,可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办么?所以蒙古人这边的赏赐只能给实物——实物比较好办,大明内部货物是足够充裕的,现在明联储又能拿银票买货,这就很好周转。只是,银子本身断不能给,因为大明也缺。

其实皇帝也很奇怪这一现象,他是读过高务实悄悄递给他的简化版“财报”的,按理说现在每年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就已经几乎称得上是天量了,可是大明居然始终表现出一种银子不够多的样子。

高务实倒是给他解释过什么“通货紧缩”之类的词汇,可是其中的原理他还是没想透彻,只好认定高务实的话:反正就是大明的生产力发展了,而且发展太快,以至于创造出的东西价值太高,银子的总量没法满足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