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63 字 10天前

海贸同盟租借三崎城还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这道长城居然就已经几乎修建完毕,这样的财力让丰臣秀长极其震惊。虽然城墙的高度似乎没有传说中“唐国万里长城”那么高大(万里长城平均高度7.8米,个别部分高达14米),但也有两丈多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日本人而言,这完全是巨城的标准——小田原城的城墙高度也没超过这里!

倒抽一口凉气的丰臣秀长这次总算明白兄长为何如此慎重了,这北洋海贸同盟的的确确是富可敌国,以他们这样的可怕的实力,恐怕一年就能建一个小田原坚城。

怀着莫可名状的担忧,丰臣秀长在京华陆战队的放行下过了油壶关,正式进入到理论上的三崎城外城范围,不多时便抵达三崎的城下町——其实这就是明人眼里的三崎城。

在十六世纪的日本,多数战国大名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着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者被强制集中于城下,乃形成所谓的城下町,并逐渐发展成领国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

例如今川氏的骏府、大内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织田氏的安土以及丰臣氏的大阪,皆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

之所以有别于中国,是因为日本早前只把领主的居城当做城池来看,且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及常年战乱,日本的大名们也只有建设自己堡垒式居城的实力,顾不上整个“城市”——城市城市,原本就是城池与市集。

三崎城的城下町原本没有正经的城防体系,但京华既然来了,显然不能容忍市集没有防御措施这种奇葩情况,所以三崎城的城下町建设也正在进行。

或许是因为城下町防御设施不如北边的两道防线来得紧迫,目前并未建成,还在分段施工当中,已经建好的部分不到两里长。

然而就是这不到两里长的城下町城墙,却把秀长再次震惊了:该段城墙至少应该有三丈高!三丈高的城墙,这在日本是闻所未闻的,即便是信长公所建的安土城,城防也没有如此强到夸张。

实际上,三丈高的城墙就算是在大明也不差了。虽然这9米高的城墙与大明真正的雄城——如高达14米的大同城墙相比,多少还是有些小儿科,但不算一流也能算二流,放在日本就几乎可以说直接超模了。

至少在此时的丰臣秀长眼里,这三崎城重新修筑完成之后,连小田原城也得把“日本第一坚城”的名头让出来。

善于修城的丰臣秀长不顾病体沉重,虽然坐着牛车,依然坚持要求去看了看城墙,然后他就发现这座城墙——或者说三崎城的整个城防体系除了极其高大的城墙之外,还参考了不少日本风格的设计,比如狭缝、扇坡、错层等。

以秀长的眼光当然看得出来,即便护城河还没有开挖(的确有设计,但京华在此地人力不足同时开工三道城防体系),但从城墙高度和海贸同盟的京华巨型大筒(他是按二号炮算的)射程来看,将来的护城河就算有一里宽也不奇怪。至于狭缝、扇坡、错层等设计,秀长就更清楚不过了。

所谓狭缝,即城墙上的铁炮(火枪)射孔。这些射孔是在石块上凿开而成,整体呈漏斗形,外小内大,外部被弹面积不到10×10厘米。射孔内有一梯形斜坡,长约40厘米,宽约50厘米,高低差约25厘米,士兵可俯卧支肘稳定射击,内壁圆滑,人机工效非常好。射孔间距约2.5米,多名士兵可轮番从一个射孔射击。

秀长发现,海贸同盟的三崎城设计了不同武器的射孔,这些射孔是有差异的,其中铁炮射孔呈正方形,弓箭射孔为长方形,大小相当于两个铁炮射孔,便于弓箭瞄准发射。

三崎城的主城天守阁很奇怪的尚未开始修建(日本人一般先修天守阁,即城主所住的城堡),不过根据秀长的理解,如此大的城下町城防之下,天守阁修建之后其上肯定还会有多个伸出城墙约半米左右的射击台,用于打击攻到城下、位于墙根死角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