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元提出可以在“虎牢”设置一个贸易集中地,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晋国连续与楚国爆发大战,随后晋国更是占领了郑国大片土地,后来晋国还去收拾了吴国。
这三年,晋国其实是强撑着在进行各种大动作。
前两年,楚国可谓是精锐尽出,固然晋军获得了战役的胜利,双方的损失情况一直维持在三比一左右。
即便是晋军与楚军的战损比达到三比一,一场战役打下来也要付出至少两三万的伤亡。
而晋军损失的人可不是拉来凑人头的壮丁,全是“大夫”和“士”、“徒”、“羡”;楚军折损掉更多的兵力,一开始蛮人占了绝对的多数,后来是贵族带的农夫,后来才是部曲。
其实,不太好说到底是晋国或楚国哪一边更吃亏。
晋国的正规兵源被楚国拿乌合之众不断消耗,可是楚国损失了更多的人口。这该怎么算呢?
要是晋国的底子薄,损失到一定程度就兵源耗光,楚国的做法肯定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晋国的兵源很多,远比楚国君臣想象中更多啊。
楚国这样的玩法,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以长远来看肯定是徒添国力的消耗了。
只是三年而已,天下局势的变幻无比之大!
楚国暂时退出了争霸舞台。
楚国这一退,没有国家能够再与晋国抗衡。这便是对天下格局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了。
像是郑国丢失大片疆域之类?因为郑国无力左右天下局势的关系,看着影响并不大。
那只是看着影响不大而已,实际上涉及到领土主权,哪里算得上是什么小事。
近百年以来,不算异邦的情况下,仅仅是秦国和郑国发生了大片领土丢失的情况,偏偏两个国家的疆域还都是被晋国所吞占了。
楼氏自主以家族的力量驱逐秦国,也算晋国的行动?那当然算是。
至于郑国?无可争议就是被晋国使用国家力量给侵占了疆域。
单单是晋国侵占郑国那些疆土,讲事实就是显得非常显眼,何况还侵占了大半个秦国的疆域呢?
天晓得列国君臣是不是选择性当睁眼瞎,要不然怎么都该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劲了。
什么不对劲?也就是天下格局要重新步入互相兼并的大争之世。
可能连晋国的相当一部分高层,他们都没有察觉到天下局势已经发生变化,压根就是被局势裹挟着在向前滚动。
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时代正在发生什么改变,他们只有等造成既定的改变之后,像是突然间那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少数人可以看到时代在发生某种改变,只是他们又看得不是那么清楚。在这种情况胆子大的人会直接下注,赢了赚取大利益,输了则是全盘皆输。
更小撮的人,他们可以带动局势进行改变,比更多的人事先更有把握将利益攥在手里,只是一样不可能保证笑到最后。
在楼令的理解中,看似晋君周想要引导局势,要不然以晋君周的为人应该干不出一年召开三次会盟的事情。
“会盟?”郤锜怔怔地说道:“今年已经在‘宛丘’与‘湛板’先后举行会盟了。”
一天召开两次会盟不算什么,等列国君臣刚回国,马上又召集他们前来会盟,不是摆明了在折腾人吗?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晋国君臣一心想要折腾列国,他们还真不敢拒绝会盟邀请。
晋君周比较明显的脸色一僵,说道:“自然不是今年,可以在明年。”
这一幕被几个人看在眼里。
“怎么是那副表情?”楼令心里困惑了。
其他人?他们则是以为晋君周被郤锜搞得很尴尬。
再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啊?
再有实力的大臣,有着不同的意见,话说得委婉一些不好吗?
郤锜迟疑着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君上要召开会盟,自然可以。”
看郤锜后面的模样,不像是刻意折辱晋君周,只是之前实在太像了。
“寡人盼着‘虎牢’的贸易,盼了好几年了。”晋君周说完讪讪笑了起来。
等晋君周那样一说,众人倒是能够理解他为什么急不可耐了。
主要是“虎牢”变成贸易集中地对所有晋人都有好处,得到好处最多的肯定是国君以及一众卿大夫。
为什么说对所有晋人都有好处?那是有能力做交易的家族可以更容易卖出或买到物资,节省了长途跋涉的运输消耗。各个家族一旦不缺物资,肯定也就将多余的物资拿出来卖,贩售方面也会随之降价。
说白了就是,国家整体经济条件变好,能够因此惠及的人必然增多。
只谈经济,不谈武力。
武力的影响很多,只是国家不被侵略,受到影响的群体不会那么全面。
经济环境太差,仅仅是物价上涨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群体。
当然了,任何的经济成果都需要武力来保护,单是有钱却没有自保的实力,遭到讹诈或是干脆被侵略,该是变成在给敌人劳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直白点说就是:有钱不搞武备,难道等着作为战败赔款吗?!
“可别继续待下去了。”士匄嘀咕了一句。
他们连续两年出征状态,家门那是一步都没有迈进去。
其他中小家族还只是抱怨耽误了农耕。
到了卿位家族的量级,哪一天没有事情发生?当作是在治理一个国家都不过为。主事者两年的时间长期在外,该是耽误了多少大小事?
晋国所有人都要感谢楼氏,尤其是在西部有封地的家族。
不是楼氏一直在削弱秦国,最终将秦廷驱赶到西边,以为晋国在跟楚国或哪个国家进行战争的阶段,秦国会乖乖站在旁边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