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生前伤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着述,其存世着作多为后人、弟子整理其遗稿、遗案所得。
着作《温热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叶天士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临证指南医案》是由其门人华岫云、李大瞻、邵新甫等将叶天士多年医案记录整理而成,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有《幼科要略》是他对儿科治疗经验的总结。
叶天士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影响着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着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
同样是清代名医的薛雪,江苏吴县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 年)。自幼,薛雪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和好学精神。他在名儒叶燮门下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所着诗文甚富,才情四溢。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还工画兰,笔下的兰花风姿绰约,神韵天成;善拳勇,身体矫健,充满活力。
薛雪的母亲患上了湿热病,这让他痛心不已。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薛雪毅然决定投身医学。他放下手中的笔和画笔,捧起了厚重的医学典籍。从此,他踏上了一条艰辛却充满意义的医学之路。
薛雪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他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广泛涉猎各种医学着作,他认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医术。
薛雪尤其擅长治疗温热病,着有《湿热条辨》一书,他认为湿热病邪的侵犯途径有从皮毛侵入、从口鼻而入、侵犯膜原等三个方面。除了《湿热条辨》,薛雪还着有《医经原旨》《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日讲杂记》《膏丸档子》《伤科方》《薛一瓢疟论》等多部医学着作。这些着作涵盖了医学理论、临床医案、方剂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薛雪的医学成就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薛雪的医术不仅在民间广受赞誉,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乾隆初年,两次征召参加博学鸿词科,但他都没有应召。他不为名利所动,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为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他的高尚品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薛雪一生,救人无数。他的医术和品德,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清朝的医学史上。
薛雪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去世,享年九十岁。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在医学领域,薛雪与同时代的叶天士齐名。同是江苏吴县人,两人虽曾有过一些矛盾,但后来互相学习,相互成就。
苏州曾流行大瘟疫,官府设立医局让名医轮流义诊。一天,医局来了一名全身浮肿、皮肤黄白色的患者。薛雪先给患者诊脉,认为病得非常严重,没法治了,让患者回家。
患者出门后碰到叶天士,叶天士诊断是烧蚊香中毒引起的,给患者开了两剂药,说吃了就能好。薛雪目睹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故意让他难堪,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听说后也很生气,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从此两人不相往来。
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诊病开方,但母亲吃药后总不见好转。薛雪知道后说,这种病要是别的患者,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是他担心母亲年岁大承受不了。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里,他坚定了用白虎汤的信心,母亲的病很快好了。这件事让叶天士认识到应心胸开阔、互相学习,于是主动拜访薛雪,两人重归于好。
薛雪的一个老友找叶天士治病,老友患有梦中遗精的毛病,之前曾找过叶天士的徒弟但效果不好。叶天士见了徒弟开的方子,觉得不妥,便让老友去找薛雪。薛雪诊脉后发现老友脉象细软而涩,之前徒弟开的是峻补元阳的方子,不太合适。薛雪开了一个类似归脾汤的配方,老友吃了药后身体日益康复。这可以说是叶天士和薛雪的一次隔空对话,体现了两人作为名医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