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由于案件迷雾重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对案件原委有众多说法,各个版本层出不穷,其文学意义早已远胜历史价值。
从这起案件中,也能看出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曾国藩的湘军实力雄厚,让慈禧太后深感忧心,这足以证明他在地方上的势力和影响力之大;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他最终维持原判的做法,也显示出他的老谋深算和深谙官场规则。李鸿章与曾国藩在当时清朝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此案,但他必然对这起案件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有着清醒的认识,体现出他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司法腐败下的冤屈悲歌
同治十二年,在浙江余杭县,一个普通的家庭里,葛品连娶了毕秀姑为妻。毕秀姑因为常穿绿衣系白围裙,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婚后,葛、毕夫妇租了举人杨乃武的屋子居住。杨乃武平日里有空时,便会教导毕秀姑读书识字,这本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却引发了镇上的流言蜚语。一些好事之人开始传播杨乃武和小白菜之间有不正当关系的谣言,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七,葛品连突然患痧症去世。这本是一场普通的疾病导致的死亡,却因为与杨乃武有过节的知县刘锡彤而变得复杂起来。刘锡彤借机报复,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下毒害人”,并对杨乃武和小白菜施以酷刑逼供。在严刑拷打之下,杨乃武和小白菜被迫屈打成招。
此后,杭州府台陈鲁、浙江巡抚杨昌溶和钦差胡瑞澜都偏信假证,判定杨乃武和毕秀姑处死刑。杨乃武及其家人不甘心被冤枉,屡次上诉,然而刘锡彤却疏通贿赂,官官相护,案件始终维持原判。
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即将含冤而死的时候,《申报》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引起了民间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对这起案件表示质疑,要求重新审理。慈禧太后为了平息民愤,下旨将此案调至京中重审。开棺验尸后,终于证明葛品连是因病去世,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屈才得以昭雪。历时三年,这起轰动一时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因案情曲折离奇且牵扯官员众多,轰动朝野,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这起案件反映了清末刑讯逼供、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以及民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期盼与追求。
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有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民国初年的评弹艺人李文彬创作的长篇评弹《杨乃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涌现出大量根据评弹本改编的文学艺术作品。
2007年6月5日,“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杨月楼案:传统礼教与自由爱情的碰撞
杨月楼,清末当红京剧武生,他演技扮相俱佳,艺兼文武,素有“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徽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的美誉。他幼年随父到北京天桥以拳术卖艺谋生,后被名叫“忠恕堂”的张二奎收为弟子,演老生兼武生,有“天官”的美誉。
韦阿宝,广东富商千金,年方17,聪慧俊秀。她对杨月楼心生爱慕,主动修书表达思恋之情,并意欲订订婚约。两人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
韦阿宝与杨月楼相恋后,韦家父母起初同意了他们的婚事,杨月楼也按正常程序送婚书、下聘礼、缔婚约。然而,韦阿宝的叔父却以良贱不婚的礼法坚决阻拦,并与在沪的香山籍乡党官绅商量,以杨月楼拐盗的罪名向官府公讼。
正当杨月楼和韦阿宝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将二人抓捕,并缴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等。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好是广东香山籍人,他最瞧不起伶人,当堂对杨月楼施以严刑,赏了一百五十大板,对韦阿宝掌嘴二百。
按清朝律法,由知县一级官员断判的案子必须呈送上级复审。数月后杨月楼被送到松江府,公堂之上杨月楼终将自己被屈打成招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松江知府将此案发还重审,经过重审,杨月楼按“良贱不能通婚”律,被断为“骗财诱婚”罪,发判充军,罚韦女阿宝发送善堂交官媒,另择婚配。
由于杨月楼是红极一时的名角,此案格外引人注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论。《申报》等媒体对此案进行了大量报道,民间意见主要分为“同情派”和“严惩派”。
“同情派”对杨、韦二人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韦家家事应由韦父断决,韦叔父及粤籍乡党公诉实属越俎代庖之举,且县令处理有轻轻罚重之处。
“严惩派”则主张杨、韦二人不守礼节理应严惩,认为粤人公诉是对一乡气节的恪守,反而是《申报》的报道损害了韦家及粤乡名誉。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