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宦官、太监、士大夫与朝政(二)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328 字 3个月前

士大夫房玄龄、杜如晦等: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唐中后期,李辅国太监掌握了神策军等禁军力量,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成为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太监。

历史记载了唐朝宦官权力膨胀,干预朝政、司法,甚至影响皇位传承等重大政治事件。《资治通鉴》记载,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权势滔天,掌握军权,就连府县案件和三司审案都由他来决定。到了唐代宗时期,鱼朝恩掌管中央禁军,权倾朝野,还打压异己。

《旧唐书》记录了高力士、李辅国、俱文珍等着名太监。高力士深得唐玄宗信任,一些小事他都能决断。李辅国专权,还参与司法审判。俱文珍则逼迫唐顺宗禅位,打压“永贞革新”。

《唐会要》从典章制度和政治事件的角度涉及太监内容,比如记载了太监官职的设置、任免制度,以及他们参与宫廷政变、掌握禁军等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王寿南的《唐代的宦官》和杜文玉的《唐代宦官政治》等着作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唐朝太监干政现象,探讨了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因素以及对唐朝各方面的影响。

俱文珍帮助唐宪宗登上皇位,当时唐顺宗刚即位时就身患中风,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正常处理朝政。俱文珍作为权势较大的宦官,看到王叔文等改革派势力在朝中崛起,担心其改革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于是决定寻找新的政治依靠。

他联合了刘光琦等其他宦官,以及剑南西川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地方势力。这些人同样对王叔文等人的改革不满,担心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双方一拍即合。

在俱文珍等人的策划和推动下,他们向唐顺宗施压,迫使唐顺宗立其长子广陵王李淳(后改名李纯)为太子。这样一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王叔文等改革派的权力,又为后续的政治变动埋下了伏笔。

随着唐顺宗病情的加重,俱文珍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利用唐顺宗身体虚弱、无法有效掌控朝政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宫廷和朝廷的控制。

俱文珍召集士族官僚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等人至金銮殿,商议禅位之事。这些士族官僚大多对王叔文等改革派持反对态度,因此与俱文珍站在了同一阵营。在俱文珍的主导下,他们共同起草了禅位诏书。

最终,在俱文珍等人的逼迫下,唐顺宗不得不禅位于太子李纯太子登基称帝,为唐宪宗。

俱文珍通过联合内外势力、促成太子之位以及逼迫顺宗禅位等一系列手段,帮助唐宪宗登上了皇位,同时也借此打击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王守澄唐朝末年宦官,历经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

王守澄起初侍奉太子李恒。宪宗身患重疾时,病情曾有好转迹象,但宦官陈弘庆突然在大明宫中和殿杀害了宪宗,据说王守澄也参与其中,随后对外宣称皇帝是无法承受药力而暴毙。

宪宗驾崩后,长子惠昭太子早逝,三子李恒已立为太子,但,兄长澧王李恽。为杜绝后患,王守澄与神策中尉梁守谦等合谋,派兵诛杀了澧王与拥护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

太子李恒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即位,即唐穆宗。王守澄因功被封为枢密使,得以参与机密,干预国政。

当时朋党领袖之一的李逢吉以重金贿赂王守澄,拉拢其为己用,两人合作,朝廷中无人能与之抗衡。

在穆宗时期,王守澄与李逢吉勾结。当时李逢吉与翰林学士李绅交恶,李绅常在皇帝面前批判李逢吉的奏章。后李绅得罪族子李虞,李虞投靠李逢吉一党并散布谣言。王守澄也向皇帝进谗言,谎称穆宗驾崩后李绅等人欲立深王李悰为帝,致使敬宗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后因发现穆宗遗书误会才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