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康熙王朝——亲征噶尔丹与南巡之路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886 字 4个月前

最终,康熙力排众议亲征。大军一路北上,气势如虹。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军队相遇,噶尔丹军队凭借骆驼阵负隅顽抗。康熙沉着应对,指挥清军以火器攻击骆驼阵。虽此次战斗未能彻底击败噶尔丹,但成功阻止了他的进一步扩张,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

康熙第二次亲征1696年,噶尔丹在第一次受挫后并未收敛,继续在西北边疆制造动乱。

康熙再此次出征的部队规模比第一次更大,约有十二万人。其中包括精锐的骑兵、步兵以及炮兵。随军将领除了上次的一些将领外,还增加了一些年轻有为的将领。

康熙精心策划战略,兵分几路向噶尔丹军队逼近。在昭莫多,双方展开激烈交锋。康熙充分发挥清军的优势,利用炮兵对噶尔丹军队进行猛烈轰击,同时指挥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此次战斗给噶尔丹军队造成重大损失,极大地削弱了其势力。

康熙第三次亲征1697年,康熙决心彻底消灭噶尔丹。他带领着约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出发。康熙采取围追堵截的战术,深入噶尔丹的势力范围,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最终,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也有说法是病死)。

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成功平定了噶尔丹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最终结束了噶尔丹带来的边疆危机。

康熙是一位勤勉有为的皇帝,他一生心系国家社稷与百姓福祉。在其统治期间,曾六次南巡,足见其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与亲力亲为。

康熙南巡,主要目的在于视察河工、了解民间疾苦、稳定江南局势等。每一次南巡,他都深入实地,与官员、百姓交流,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六次南巡,不仅展现了康熙的治国智慧和务实精神,也对清朝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此时31岁,历时约两个月。

他从北京出发,先到了山东。经过了济南府、泰安州、沂州这些地方。后来到了德州等地,最后进入了河北省景州。

在济南,康熙去看了趵突泉,看了好久,还夸这是个好地方,写了“激湍”两个大字。他还去看了珍珠泉,写了“清漪”两个字。

康熙爬泰山,去了天仙殿、东岳庙、玉皇宫这些地方逛了逛,又到孔子小天下处和日观峰看风景。

第二天,康熙带着官员在天仙殿行礼,写了“坤元叶德”四个字挂在殿里,又写了“普照乾坤”四个字,还让人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个亭子把这几个字挂上去,又写了“云峰”两个字让人刻在石头上。然后在东岳庙祭祀泰山之神。

在南巡回程,康熙专门去曲阜祭孔。康熙在费县的时候就想着祭孔的时候还要讲经呢,赶紧派人星夜赶到曲阜去通知准备讲经的事儿。

接着又去泗水县看泉林。到了曲阜,住在城南的行宫里,还看了第二天孔尚任他们准备讲的经书文稿。

康熙到孔庙,在大成殿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又派国子监祭酒阿礼瑚去祭启圣公。

听监生孔尚任讲《大学》的第一节。讲完学后,康熙又去看了大成殿、奎文阁这些先圣的遗迹还有历代的礼器。最后到孔林,在孔子墓前跪下倒了三杯酒。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主要目的是勘察治河事宜,当时官员对于治河的方案存在诸多争议,康熙决定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康熙抵达南京后,驻跸临时行宫“江宁织造署”,三月一日离宁返回。莅临当天接见当地军政要员。

二十七日赴江宁教场巡阅驻军、再赴鸡鸣山观象台巡视,第二天继续接见官员,诫勉并予以赏赐等。

康熙率领文武大臣前往东郊参谒明太祖孝陵,他在明孝陵步行至享殿,行三跪九叩顶礼,又到陵前行三奠酒礼,祭祀完毕后“赐守陵人白金百两”,以示慰劳。

康熙六下江南,除了第四次南巡时让大学士马齐代为祭拜明孝陵外,其它五次皆亲临祭祀。此举包含消弭满汉民族矛盾,以及进一步笼络江南民众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的用意。

康熙前往玄武湖,因看见当地官吏用装饰良好的御船供其乘载,当场予以拒绝,而只肯坐一小舟泛湖,欣赏湖光山色,并留下了“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的诗句。

之后还巡察了明成祖朱棣敕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登上琉璃佛塔,环顾四周,眺览古都金陵的山川形胜,心情旷然欣悦,并赋诗“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

在南巡途中,康熙在泰山脚下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46 岁的康熙开启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康熙带着皇太后以及七个皇子一同出行。

此次南巡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淮河等流域的水患问题,当时黄淮连年决口,水患不断,治河成效不显着,康熙决定亲自前往测量,规划部署治河事宜,并于次年任命两江总督张鹏翮为河道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