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诸子百家争鸣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3814 字 4个月前

孙武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他日夜思索,将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凝结成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巨着——《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宛如一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金钥匙,被历代兵家奉为圭臬。

孔子跟孙武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且看《孙子兵法》的智慧光芒在史历战场上表现。

且说那长平之战,秦军将领白起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军,并未急于出击。他派出众多探子,深入赵军营地,仔细探查赵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将领的作战风格。同时,他也对秦军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白起深知,赵军主将廉颇老成持重,防守严密,若强行进攻,必然损失惨重。然而,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换下了廉颇。赵括年轻气盛,急于求胜。

白起通过对赵括性格和作战习惯的了解,断定他必然会贸然出击。于是,白起佯装败退,故意示弱,引得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倾巢而出。

当赵军陷入秦军的埋伏圈时,赵括这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秦军如猛虎下山,将赵军分割包围。最终,赵军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白起正是凭借着对敌人和自己的深刻了解,践行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真谛,成就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大胜。

再看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出兵救援。齐国军师孙膑在出兵之前,对魏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以及双方将领的特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他深知魏国军队强大,但长途奔袭,必然疲惫。而赵国虽然抵抗激烈,但已渐露疲态。

孙膑根据“知己知彼”的原则,制定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没有直接奔赴赵国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率领齐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

魏国主将庞涓得知大梁被围,心急如焚,匆忙率军回撤。孙膑早已算准庞涓的行军路线,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庞涓率领魏军匆匆赶回时,齐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魏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

在这场战役中,孙膑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以巧妙的战术取得了胜利。

还有那着名的马陵之战,魏国再次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依然派出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

孙膑在出发前,对魏国的军事力量、战略意图以及魏军主将庞涓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知道庞涓急于建功立业,且对自己曾在魏国遭受的屈辱耿耿于怀。

于是,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他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挖十万人做饭用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的灶,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人的灶。

庞涓一路追击,看到齐军的灶越来越少,以为齐军大量逃亡,军心涣散。

庞涓大喜过望,不顾部下的劝阻,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妄图一举歼灭齐军。

然而,孙膑早已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重兵,并在一棵大树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当夜幕降临,庞涓率军赶到马陵道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这场战役,孙膑再次凭借对庞涓的了解和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完美诠释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髓。

《孙子兵法》的智慧不仅在古代战场上屡建奇功,在当今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久弥新,跨越时空,为人们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智慧指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子名翟,出生于普通百姓之家。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历经艰辛,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开拓出一片独特的思想天地。

墨子的思想主张核心独树一帜,“兼爱”倡导平等无差别地爱所有人,期望消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仇恨;

“非攻”坚决反对不义之战,呼吁和平共处;“尚贤”主张让有才能者担当重任,打破门第之见。

墨子在科技方面也成就。他是人类早期的科学家,率先进行了光学实验,发现光沿直线传播,还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他在力学方面也颇有建树,给出了力的定义,提出杠杆原理,领先西方两百多年。

此外,他在数学上对“倍”“圆”“正方形”的定义以及对十进制算法的总结,都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墨子善于辩论,留下诸多精彩篇章。例如,他曾与公输盘辩论,巧妙设局,让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止楚攻宋”更是流传千古的典故。墨子听闻楚国欲攻宋,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先以言辞说服公输盘,又以智慧让楚王放弃攻宋念头,成功阻止了一场战争。

在现代社会,墨子的“非攻”思想依然意义重大。世界各国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及科技方面的探索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人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和平友善原则,以和平方式处理矛盾冲突,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老子,道家的始祖,提出了“道”的概念。那“道”,似是冥冥中的主宰,又似无处不在的清风,神秘而又难以捉摸。他倡导的“无为而治”,仿佛是对世间纷扰的一声轻叹,主张让万物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

孔子也曾拜访老子。孔子满怀敬意,向老子请教周礼和为人处世之道。老子则告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老子留给世人的伟大编纂——《道德经》,这部经典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阐述了宇宙、人生、社会的诸多道理。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规律,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遵循道的法则。这种对宇宙本质的思考,超越了儒家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关注,深入到了存在的根本层面。

与儒家强调的“有为”“入世”不同,道家主张“无为”“出世”。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价值。而道家则看到了社会发展中人为干预带来的弊端,认为过度的追求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智慧,有一日,庄子与好友惠施在濠水桥上漫步。桥下河水潺潺,鱼儿欢快地游弋。惠施望着水中的鱼儿,疑惑地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微微一笑,答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场辩论,看似只是关于鱼儿是否快乐的争论,实则蕴含着庄子对万物感知和理解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万物之间有着奇妙的相通,心灵可以超越表象去领悟他者的情感。

庄子还曾梦为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这奇妙的梦境展现了他对真实与虚幻界限的思考。